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在你別人介紹說什么,你夸夸其談說了五六分鐘,最后人家告訴你他完全聽不懂你在說什么。
口才冬令營小編告訴你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你在表達時缺乏邏輯性。那如何讓演講言之有物?
演講要言之有物,但物從何來?這往往是困擾演講者和影響聽眾接受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演講的醞釀和構(gòu)思過程中,演講者總是眼睛向外,苦苦尋覓,而對“自身”這一自己最熟悉的信息源則常常視而不見。成功的演講實踐表明,恰當?shù)芈?lián)系自身能給演講者和聽眾帶來諸多好處。
1、穿插自如
改善結(jié)構(gòu)寫作最忌“八股”,因為八股文千篇一律,沒有新意和生氣。演講稿的寫作和演講實踐也是如此。一旦演講陷入某種不變的程式,形成死氣沉沉的“鐵板”結(jié)構(gòu),就會使聽眾感到生硬、寡味和難以接受,而“從我說起”是改善演講結(jié)構(gòu),使之靈活多變、搖曳生姿的有效方法。從我說起包括敘述自己的經(jīng)歷、描述自己的感受、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論述自己的觀點等等,它可以在演講的開頭、中間、結(jié)尾等每一個部分里出現(xiàn)。它不但可以在構(gòu)思演講的時候正式構(gòu)成演講的組成部分,而且還可以根據(jù)演講現(xiàn)場的變化和需要靈活穿插,從而使演講與環(huán)境水乳交融,更富現(xiàn)場感,更易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2、論事說理
真實可信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有一個過程,演講者已認識到的道理,聽眾并不一定認識到了。但人非圣賢,演講者對某一問題的正確認識也并非天然,要使聽眾接受自己的觀點,演講者就應該拿出令人信服的真憑實據(jù)來,所謂信服信服,信而后服,這是一般的心理接受規(guī)律。正如戰(zhàn)曉書所說:“我們在演講中一定要選擇那些我們確有所感,確實飽含情感的人、事、物去講……因為,真實是演講的第一生命,離開了真實,演講就失去了生命力。”(《演講與口才》1996-7-41)如果演講者能恰當?shù)夭捎矛F(xiàn)身說法的方式,敘述自己的認識過程,總結(jié)自己的認識成果,讓聽眾在比較的過程中豐富感情認識,在信任的基礎上接受理性啟發(fā),這樣就能比較順利和有效地在演講者和聽眾之間達成認識上的一致。
3、展示個性
倍增魅力兩年前,筆者曾親耳聆聽了彭清一老師的一場演講報告,其中有一段演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有這么一些人,他們不認識自己的祖國,盲目崇拜西方國家,說什么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亮,外國人吃的東西比中國的科學。我說科學在哪里?他們說外國人吃飯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叉子,鍛煉的肌肉是平衡的,左右手都是發(fā)達的,外國人吃的羊排、豬排、牛排,外國人拉出的屎都比中國人硬。我對他們說:“放你媽的狗屁!”一句粗話,在大雅之堂上似乎有傷大雅,但面對這種盲目、荒唐甚至自輕自賤的言論,演講者一聲怒吼,鮮明地展示自己的觀點和個性,贏得了聽眾的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