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風(fēng)景區(qū)位于山東省省會濟南市南部偏東處屬于國家4級旅游景點。千佛山原稱歷山,春秋稱靡笄山,戰(zhàn)國稱靡山,南北朝稱舜山、廟山、舜耕山。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鑿窟,鐫佛像多尊,始稱千佛山,并建“千佛寺”。唐貞觀年間,重新修葺,將“千佛寺”改稱“興國禪寺”。千佛山遂成為香火勝地。自元代始,每年“九九”重陽節(jié)舉辦廟會。解放后,1959年辟建為公園。周邊還有濟南趵突泉公園、濟南大明湖公園、靈巖寺旅游區(qū)等著名的旅游景點。
千佛山,東西橫列如屏,風(fēng)景秀麗,為中國佛教名山之一。山北側(cè)有登山盤路三條,蜿蜒回環(huán),松柏夾道,濃蔭蔽日。如行走不便,也可乘車從山東側(cè)環(huán)山盤路上山,山上名勝眾多。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內(nèi)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cè)千佛崖,存有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在興國禪寺的東側(cè),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雜院。內(nèi)有舜祠、魯班祠、文昌閣、一覽亭。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于一體的萬佛洞。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豐采。山東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在千佛山東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云經(jīng)禪關(guān)”古坊等名勝。
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內(nèi)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cè)千佛崖,存有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在興國禪寺的東側(cè),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雜院。內(nèi)有舜祠、魯班祠、文昌閣、一覽亭。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于一體的萬佛洞。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豐采。
云徑禪關(guān)坊,位于興國禪寺西門外,木質(zhì),清乾隆年間因乾隆游千佛山在此駐輦而建造,形為四柱三樓式。 坊的正背兩面匾額,紅底金字。“云經(jīng)禪關(guān)”是黃立孫手筆,“峰回路轉(zhuǎn)”為姜守遷墨跡,兩人都是濟南當(dāng)代已故書法高手。“云經(jīng)禪關(guān)”的含義是:寺院 高聳,云霧彌漫,游人至此進入仙境,到達佛門凈地。“峰回路轉(zhuǎn)”則出自宋代散文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借以形容這里的地勢險峻。在此一語雙關(guān),暗示人們 要超脫“紅塵”,走出“苦海”回頭是岸。
萬佛洞內(nèi)塑有佛祖、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2萬余尊,在這里,可一瞻北魏、唐、宋、元、明、清各時期的造像風(fēng)采。集我國著名四大石窟之精華,塑有佛祖、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兩萬余尊,依次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云崗薈萃”四部分。佛像皆按原貌塑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