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冬令營小編告訴您:
花朝一詞早在唐詩中就已經出現(xiàn),比如司空圖的《早春》詩云:“傷懷同客處,病眼即花朝。”至于民間花朝節(jié)的具體日子,古籍里有著不同的說法,如在《誠齋詩話》稱:“東京(按即河南開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翰墨記》謂:“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jié)。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jié)”;《西湖游覽志》中則說:“二月十五日為花朝,花朝月夕,世俗恒言”。
昔日上海一直以農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jié),屆時城內沉香閣是特別熱鬧的,因而清人秦榮光在《上??h竹枝詞》中記述:“花朝十二賽花神,十九觀音佛誕辰。約伴向沉香閣去,桃花扇小杏衫新。”上海體育冬令營線路>>
在花朝節(jié)里,上海人家相邀出城踏青,一邊談笑風生,一邊爭觀桃花,姑娘們禁不住會摘取鮮艷花朵插于發(fā)間,誠如清人錢大昕《練川竹枝詞》所詠:“花朝二月雨初晴,笑語相將北郭行。折得緗桃剛一朵,小鬟偷插鬢云輕。”是日,人們還要“賞紅”,即給花木系上綢帶,或掛上紅紙條,一時無數枝梢彩帶飄動,上海英語冬令營形成獨特的風景,難怪清人張春華《滬城歲事衢歌》感嘆:“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采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等到夜幕降臨,申城又“張花神燈”,該燈通常以當地所產可作傘面的半透明油紙“談箋”糊成,多呈傘形、六角,故也稱“涼傘燈”,上鏤人物、花卉、珍禽異獸,據清人王韜《瀛土需雜志》載:“出燈多者,至二三百盞,間以五彩吳綾折枝花燈或扎彩為亭,高可三四丈,間飾龍鳳,以云母石為鱗甲,上下通明,光照數丈。”除此之外,這天的習俗尚有采戴薺菜花(相傳可保一年不頭痛),文人宴飲賦詩,男童蓄頂發(fā)、女孩穿耳洞等。老上海的花朝節(jié)較受人們重視,其習俗春趣頗多。而那花神燈之盛,則可與元宵燈市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