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簻麆∈巧虾》N的一個代表,流行于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qū)。它起源于浦江兩岸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fā)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shè)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在上海,并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后,在這個時候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名為滬劇.
小熱昏:上海灘上植根于民間的馬路說唱。源于清末民初,當(dāng)時杜寶林等民間藝人用隱晦曲折的手法,以"說朝報"的形式,說唱時事新聞,諷喻當(dāng)時的社會,初名"醒世笑談",后稱"小熱昏",盛行于本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形成為一種獨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說唱。上海小學(xué)生冬令營介紹小熱昏用地道的上海方言演唱,一般以小鑼或三巧板伴奏,常用曲調(diào)有"鑼先鋒"、"三巧賦"、"東鄉(xiāng)調(diào)"等。很多小熱昏藝人 ,用唱"小熱昏"來推銷。名藝人有陳長生(藝名小得利),后有陳國安、徐和其、俞笑飛等。50年代后小熱昏藝人多半成為滑稽評彈演員,與今天活躍在上海舞臺的"輕松藝術(shù)"--獨腳戲、滑稽戲頗有淵源。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guān)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
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