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道家不僅是治國平天下之道, 更是歷代的士人, 即知識分子們取法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 幾乎不可須臾有離。博聚國學網認為中國古代讀書人所走過的人生軌跡是“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也就是說, 讀書的士子們若能“學而優(yōu)則仕”謀得一官半職, 則入仕干政, 以儒家“內圣外王” 之道, 實現(xiàn)其“致君堯舜上”的理想, 為天下人謀福扯。如果一旦仕途失意, 或進身無門, 則往往是到道家那里找安慰, 回歸自然, 尋求內心的自由, 放浪形骸, 悠游自在, 即走上所謂的“獨善其身” 之路。前者典型代表是癡心于“致君堯舜上”的“ 詩圣” 杜甫, 而后者當屬“ 詩成笑傲凌滄洲”的“ 詩仙” 李白?;仡櫸覈糯R分子滄桑歷史, 無處不可尋覓到這兩種類型的影子, 很少有人能跳出這個范圍。國學冬令營》》》
而且, 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兩者都是開放性的, 而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 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漢代以后, 佛教(也是“軸心時代” 的原創(chuàng)文化) 從印度傳入了中國, 開初, 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榮榮子立。但經過了一番佛與儒、道三家的碰撞、辯駁、演變、磨合, 外來的佛教漸漸中國化, 到了隋唐之后, 就逐漸實現(xiàn)了儒、道與佛的融和, 達到了三教合一, 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 。之所以能達到這一點, 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 具有博大的包容性, 具有堅強的“胃”, 甚至能把域外的文化, 如印度佛教, 消化吸收, 成為中國化的佛教。
所以, 史學大師陳寅恰早就指出: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 新儒家的舊途徑” 。故此, 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 缺一不可。禮儀冬令營》》》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孩子學習國學主要學什么內容
閱讀下一篇:孩子如何快樂學圍棋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
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