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議會大廈
英國議會大廈位于倫敦市中心區(qū)的泰晤士河畔,是19世紀中期英國最主要的哥特式建筑。
大廈建立在泰晤士河畔一個近于梯形的地段上,主體部分沿著南北方向成平行的三肢展開,主立面長達273米,面向泰晤士河。各個部分之間的分段相聯(lián)形成許多內(nèi)院,大廈內(nèi)的主要廳堂都在建筑物的中間。整個建筑占地3.5公頃,有上千個廳堂房間,樓梯近百個,走廊通往建筑物的各個低落,總長度達11千米。主立面的右側(cè)突出部分是下院議長的宮邸。整個建筑物中西南角的維多利亞塔最高,高達103米,此外,高達97米的鐘樓也很引人注目,大鐘的鐘面直徑達7米,面向四方,上有著名的“大笨鐘”,重達26噸。四角的四個小尖塔雖然不是最高,但它們直接自地面升起,顯得特別宏偉挺拔。這座大廈的所在地原來是一座王宮,王宮建于1060年,此后不斷有增建。直到1512年亨利八世搬離之前,這里一直是王宮。
16世紀中葉以后,這里成為議會所在地。1834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宮殿建筑;1840年開始重建,設(shè)計師是巴里。1860年,這座建筑才完工。當時,英國正處于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國力正強盛。新建的議會大廈保留了原來王宮的些存留部分,例如大廈西部突出部分就是原來王宮的大廳,而與維多利亞相對的一座角塔也是王宮舊物,名為珍寶塔。威斯敏斯特廳是大廈中最古老的部分,是舊王宮的一部分,其中主要部分建于11世紀,大廳的主要部分曾經(jīng)在14至15世紀初重修。這座大廳長約69米,寬23米,高達17米。1822年以前,這座大廳曾用作最高法院。
在這座大廳內(nèi),曾經(jīng)發(fā)生過英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如理查德二世被廢黜、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克倫威爾被宣布就任護國主等。這里還曾經(jīng)舉辦過許多宮廷宴會,也舉辦過加冕典禮。穿過大廳,是著名的圣.斯蒂芬門廳,門廳高達19米。而大廈中的中央大廳是整個大廈的交通樞紐,中央大廳的平面呈八角形,上部是一個拱頂,高達23米,從這里可以前往上院和下院。上院大廳位于中央大廳的南部,從中央大廳出發(fā),穿過一個裝飾精美的走廊和一個前廳就來到上院大廳,這里裝飾非常華美,國王的御座位于大廳南端,寶座上有華蓋。御座前是議長席,對著議長席的是紅皮軟墊的議員席。二戰(zhàn)期間,由于下院被炸,下院的很多會議也常在這里召開,丘吉爾曾經(jīng)在這里發(fā)表過許多著名演說。
上院大廳長30米,寬和高都是14米。和上院位置對廳的是下院大廳,1941年5月,下院大廳遭到德軍飛機的轟炸,戰(zhàn)后重建。下院仍按哥特式風(fēng)格裝修,但相對簡單一些。下院面積比上院略小,長23米,寬14米,高12.5米,大廳中間有346個座位,邊廊還有91個座位,下院議長席位于大廳北面。開會的時候,內(nèi)閣成員和執(zhí)政黨議員坐在議長的右側(cè),反對黨和“影子內(nèi)閣”成員則坐在議長的左側(cè)。此外,大廈中還有許多著名的房間和走廊,它們是議會各委員會的辦公室,上下兩院的圖書館也在其中。如今,眾人皆知的議會大廈其本來的名字為 west minister palace,即威斯敏斯特宮。在1834年的一場大火中,這座宮殿幾乎初被毀,只留下了唯一的瓦頂?shù)耐姑羲固卮髲d。此后,又花費了幾年時間重建成如今的規(guī)模。建筑整體為大家所熟知的哥特式,蓋有如同針塔般的尖頂,由查爾斯•柏利設(shè)計。
負責(zé)鐘塔工程的人叫做本杰明•霍爾,人們便以他名字的愛稱尊稱這座時鐘塔樓為“大本鐘”。但最初這個名字只是賦予塔中那座13噸重的大鐘,如今卻已成為整個塔樓的名字了。每隔15分鐘,鐘聲便會響徹四方。一到夜晚,大鐘在燈光的照耀下,靜靜地浮在夜空中,從對岸觀望更覺壯觀。
還有一座非常引人注目的塔,雖談不上與大本鐘齊名,但實際比它的個頭還要高,這就是高達98米的維多利亞塔。
整個議會大廈占地3萬平方米,全長300米。共有1100個房間,走廊長度共計3公里。有100多處樓梯11個內(nèi)院。到里面后,游客僅能走向前往上下兩院的通路看一看,但這已足夠讓人們明白,這座建筑非同一般。
自從愛爾蘭共和軍恐怖主義爆炸事件以來,這里禁止以游覽為由進人參觀,只可以以旁聽審議的形式進去,但要等旁聽席空閑才可,在旅游旺季要等到空席位非常費時間。而且,對于隨身物品的檢查也非常嚴格。
上一篇:英國利茲城堡
下一篇:英國冬令營 領(lǐng)略紳士淑女“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