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率: 發(fā)布: 2012-10-31
與巴黎盧浮宮、圣彼得堡艾爾米塔日宮、紐約大都會并稱為世界四大藝術博物館的美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位于首都華盛頓市中心。美國國家美術館聞名于世除了豐富的藝術藏品外,還有她那兩座風格迥異的建筑,即典雅莊重的古典式西館與簡潔明快的現(xiàn)代派東館。
1937年,美國巨富,曾在哈定到胡佛總統(tǒng)期間任13年財長的安德魯·梅隆個人捐資1500萬美元,請約翰·波普設計興建了美國國家美術館,即現(xiàn)在的西館,于1941年建成并開放。該館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長240米,中央圓頂、高大的門柱廊、桃紅與乳白色大理石的外墻貼面,在高貴氣派中蘊含著對歷史的尊重。美國國家美術館西館內底層建筑面積為46450平方米,以圓形大廳為中心,向兩側延伸出兩個雕塑廳,并可通向建有噴泉和花木的室內庭院。雕塑廳四周有125個展廳。陳列著達·芬奇、拉斐爾、倫勃朗、馬奈、高更、凡高、畢加索等大師的作品。這些歐洲中世紀及美國殖民時代以來的數(shù)萬件展品絕大部分是捐贈的。
為紀念美國建國200周年,國家美術館于1976年擴建了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仍由梅隆親屬子女及梅隆基金會捐助,共9億美元,請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建造。由于用地是直角梯形,貝聿銘經過幾個月的測量,大膽地構思出一座線條簡潔的幾何形建筑,主體由等腰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組成。等腰三角形是展覽廳,三個角分別建成高塔狀,其底邊是大門,正對西館;直角三角形為圖書檔案館和行政管理區(qū)。為了與西館協(xié)調,貝聿銘特地找到了已廢棄的石礦,重新生產出相同顏色的桃紅墻面石,使東西兩館色調一致。兩個三角形之間是個高25米的庭院,上面由25個三棱錐組成巨大的三角形天窗,明媚的陽光從這里瀉下,使廳內的展品、樹木顯得既安詳柔和又充滿活力。東館布展的多是現(xiàn)代派和很前衛(wèi)的作品,也有遠古時期的瑪雅文化展,展品既填補了西館的漏缺,又與東館的建筑風格貼近,使整個美術館更加名符其實。
值得一提的還有連接美國國家美術館東西兩館的地下長廊,參觀者不出門便可游遍全館,長廊內還有一個3000平方米的自助餐廳,可供700人同時進餐,華麗又不失舒適。筆者曾花一個整天參觀,東西館各半天,中午便在此用餐歇腳。
由于整個美國國家美術館在處理視覺和人性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因此無論是建筑、展品、布局還是管理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賓至如歸的感覺。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基地北側是賓州大道,這條大道是華府極重要的干道,是最富紀念性的大道,每一任美國總統(tǒng)由白宮赴國會宣誓就職時,行經的就是賓州大道,而國家每有重大慶典活動或游行時,賓州大道就是活動場所,所以全美國人無不對此大道熟悉。南側是華府最大的開放空間陌區(qū),東接第三街遙望國會山莊,西側隔著第四街與國家藝廊本館——西廂對峙,基地呈現(xiàn)梯形,是陌區(qū)碓一空地,這些條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義。
在接授委托案從華府回紐約的飛機上,貝氏分析基地為東廂繪出了遠景的草圖,首先他尊重所有既定的條件,沿著賓州大道畫了一條平等線,順著西廂的建筑線在南側定下另一條線,困為西廳呈對稱性,為了呼應此古典主義的基本美學,同時延續(xù)西廂的中軸特性,乃將原軸線向東延伸,軸線與北側邊線相交,如此決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輪廓——一個順應環(huán)境的梯形,梯形的對角相連,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前者是藝廊,后者是研究中心。
在構思階段,貝氏擬將等腰三角形對分成兩相等的空間,在第四街配置一個圓環(huán),經再三琢磨,決定以三角形作為模矩,首先將直角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略加分開,以彰顯出個別的特殊的機能,這是貝氏忠誠表現(xiàn)的一貫手法,等腰三象形的三個角配置四邊形的空間,作為展覽室,以實踐“館中館”的構想,藝廊與研究中心間以一個三角中庭結合,使兩似分實合,而為了打破研究中心南側朝向陌區(qū)筆直單調的立面,他用心地的設計三角的造型,以創(chuàng)造出虛實對應的豐富變化。東廂的建筑物高度,保持與賓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東廂的外墻采用與東廂相同的大理石,為此,田納西州礦區(qū)諾克斯維重新開場,早年負責西廂礦石的萊斯被再次敦聘主持國家藝廊東廂大理石工程這位早已退休的八十余歲的老人的參與,實中是東廂的幸運。
當年西廂的大理石厚一英尺,有五種不同的明暗色調可供選用,受礦石有限的影響,東廂石厚僅三英寸,能運用的只有三種色調,因此如何以石材的組合求得和諧的立面色調顯得格外重要,萊斯的功勞就在其精挑細選,用心組合,將所有暗色石安排在下方,淡色石置于上方,不過東廂立面仍有斑駁的色塊出出,尤其在雨雪之后,因為石材吸水,情況更加明顯,對稱的西立面造型是東廂藝廊的特色之一,這是延續(xù)與呼應西廂的設計。
朝向西廂的西立面有高塔聳立左右兩側,這正是等腰一角形角隅處的展覽室,整個西立面呈“h”型,既崇高又典雅,西立面有三個開口,最大的開口向內退縮,左側安置了亨利座爾的巨大雕塑品,很顯明的標示出入口的意象。另兩個開口,殊途同歸通到研究中心的大門,雕塑品的安排及門的大小差異,使參觀的人很容易辨識入口,而不致于誤闖不對一般人開放的研究中心,貝氏以設計手法巧妙分別出兩個不同的出入口。
1937年,美國巨富,曾在哈定到胡佛總統(tǒng)期間任13年財長的安德魯·梅隆個人捐資1500萬美元,請約翰·波普設計興建了美國國家美術館,即現(xiàn)在的西館,于1941年建成并開放。該館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長240米,中央圓頂、高大的門柱廊、桃紅與乳白色大理石的外墻貼面,在高貴氣派中蘊含著對歷史的尊重。美國國家美術館西館內底層建筑面積為46450平方米,以圓形大廳為中心,向兩側延伸出兩個雕塑廳,并可通向建有噴泉和花木的室內庭院。雕塑廳四周有125個展廳。陳列著達·芬奇、拉斐爾、倫勃朗、馬奈、高更、凡高、畢加索等大師的作品。這些歐洲中世紀及美國殖民時代以來的數(shù)萬件展品絕大部分是捐贈的。
為紀念美國建國200周年,國家美術館于1976年擴建了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仍由梅隆親屬子女及梅隆基金會捐助,共9億美元,請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建造。由于用地是直角梯形,貝聿銘經過幾個月的測量,大膽地構思出一座線條簡潔的幾何形建筑,主體由等腰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組成。等腰三角形是展覽廳,三個角分別建成高塔狀,其底邊是大門,正對西館;直角三角形為圖書檔案館和行政管理區(qū)。為了與西館協(xié)調,貝聿銘特地找到了已廢棄的石礦,重新生產出相同顏色的桃紅墻面石,使東西兩館色調一致。兩個三角形之間是個高25米的庭院,上面由25個三棱錐組成巨大的三角形天窗,明媚的陽光從這里瀉下,使廳內的展品、樹木顯得既安詳柔和又充滿活力。東館布展的多是現(xiàn)代派和很前衛(wèi)的作品,也有遠古時期的瑪雅文化展,展品既填補了西館的漏缺,又與東館的建筑風格貼近,使整個美術館更加名符其實。
值得一提的還有連接美國國家美術館東西兩館的地下長廊,參觀者不出門便可游遍全館,長廊內還有一個3000平方米的自助餐廳,可供700人同時進餐,華麗又不失舒適。筆者曾花一個整天參觀,東西館各半天,中午便在此用餐歇腳。
由于整個美國國家美術館在處理視覺和人性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因此無論是建筑、展品、布局還是管理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賓至如歸的感覺。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基地北側是賓州大道,這條大道是華府極重要的干道,是最富紀念性的大道,每一任美國總統(tǒng)由白宮赴國會宣誓就職時,行經的就是賓州大道,而國家每有重大慶典活動或游行時,賓州大道就是活動場所,所以全美國人無不對此大道熟悉。南側是華府最大的開放空間陌區(qū),東接第三街遙望國會山莊,西側隔著第四街與國家藝廊本館——西廂對峙,基地呈現(xiàn)梯形,是陌區(qū)碓一空地,這些條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義。
在接授委托案從華府回紐約的飛機上,貝氏分析基地為東廂繪出了遠景的草圖,首先他尊重所有既定的條件,沿著賓州大道畫了一條平等線,順著西廂的建筑線在南側定下另一條線,困為西廳呈對稱性,為了呼應此古典主義的基本美學,同時延續(xù)西廂的中軸特性,乃將原軸線向東延伸,軸線與北側邊線相交,如此決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輪廓——一個順應環(huán)境的梯形,梯形的對角相連,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前者是藝廊,后者是研究中心。
在構思階段,貝氏擬將等腰三角形對分成兩相等的空間,在第四街配置一個圓環(huán),經再三琢磨,決定以三角形作為模矩,首先將直角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略加分開,以彰顯出個別的特殊的機能,這是貝氏忠誠表現(xiàn)的一貫手法,等腰三象形的三個角配置四邊形的空間,作為展覽室,以實踐“館中館”的構想,藝廊與研究中心間以一個三角中庭結合,使兩似分實合,而為了打破研究中心南側朝向陌區(qū)筆直單調的立面,他用心地的設計三角的造型,以創(chuàng)造出虛實對應的豐富變化。東廂的建筑物高度,保持與賓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東廂的外墻采用與東廂相同的大理石,為此,田納西州礦區(qū)諾克斯維重新開場,早年負責西廂礦石的萊斯被再次敦聘主持國家藝廊東廂大理石工程這位早已退休的八十余歲的老人的參與,實中是東廂的幸運。
當年西廂的大理石厚一英尺,有五種不同的明暗色調可供選用,受礦石有限的影響,東廂石厚僅三英寸,能運用的只有三種色調,因此如何以石材的組合求得和諧的立面色調顯得格外重要,萊斯的功勞就在其精挑細選,用心組合,將所有暗色石安排在下方,淡色石置于上方,不過東廂立面仍有斑駁的色塊出出,尤其在雨雪之后,因為石材吸水,情況更加明顯,對稱的西立面造型是東廂藝廊的特色之一,這是延續(xù)與呼應西廂的設計。
朝向西廂的西立面有高塔聳立左右兩側,這正是等腰一角形角隅處的展覽室,整個西立面呈“h”型,既崇高又典雅,西立面有三個開口,最大的開口向內退縮,左側安置了亨利座爾的巨大雕塑品,很顯明的標示出入口的意象。另兩個開口,殊途同歸通到研究中心的大門,雕塑品的安排及門的大小差異,使參觀的人很容易辨識入口,而不致于誤闖不對一般人開放的研究中心,貝氏以設計手法巧妙分別出兩個不同的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