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飲食史上,一向都是善于吸收外來飲食文化,并把它融入到中華飲食文化中,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犖犖大者如對西亞、中亞、美洲地區(qū)農(nóng)作物的移植,對佛教飲食文化的吸收等等。鴉片戰(zhàn)爭之后,面對著緊跟槍炮而來的帶著奶酪黃油味的西方飲食文化,中國人抱著一種復(fù)雜且相互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中國有著悠久的美食傳統(tǒng),當(dāng)看到西方人吃著半生不熟的牛排、帶著腥膻味的牛奶乳酪、喝著冰冷還要加冰的飲料、手持殺氣騰騰的刀叉時,一種蔑視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飲食本身的固有慣性,國人在對待西式飲食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的是鄙視與排斥;另一方面,當(dāng)看到西方人體格比我們強壯、身體比我們健康時,又不禁把它與西方的堅船利炮和強權(quán)政治聯(lián)系起來,認為就如西方人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勝過我們一樣,飲食方面一定也有勝過我們的地方。因此,也有人主張吸收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先進”成分,強壯國人的體格、振奮國人的精神,以達到與西方人并駕齊驅(qū)的目的。
中西飲食文化的沖突與西方的其他物質(zhì)文明相比,最早接觸西式飲食的中國人對它的評價并不高。大體上說,國人對西式飲食的印象有三:一是腥膻和生冷;二是使用刀叉給人以一種“野蠻殺伐”的印象;三是西方人對于吃過于隨便,不夠“文化”。
腥膻和生冷是西式飲食的特征之一,初次接觸到這類食品的國人對此非常鄙夷和不屑,下面一段描寫很有代表性:
他們坐在餐桌旁,吞食著一種流質(zhì),按他們的番話叫做蘇披。接著大嚼魚肉,這些魚肉是生吃的,生得幾乎跟活魚一樣。然后,桌子的各個角都放著一盤盤燒得半生不熟的肉;這些肉都泡在濃汁里,要用劍一樣形狀的用具把肉一片片切下來,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這一情景,才證實以前常聽人說的是對的:這些番鬼的脾氣兇殘是因為他們吃這種粗鄙原始的食物。他們的境況多么可悲,而他們還假裝不喜歡我們的食物呢!……然后是一種綠白色的物質(zhì),有一股濃烈的氣味。他們告訴我,這是一種酸水牛奶的混合物,放在陽光下曝曬,直到長滿了蟲子;顏色越綠則滋味越濃,吃起來也更滋補。這東西叫乳酪,用來就著一種渾渾的紅色液體吃,這種液體會冒出泡漫出杯子來,弄臟人的衣服,其名叫做啤酒,你想,這些未開化的人,什么時候才能精通我前邊提到的那位美食專家的教導(dǎo)……”
這里面,“蘇披”是帶著奶油味的濃湯,把喝湯形容成“吞食著一種流質(zhì)”,是一種很輕蔑的夸張;生吃魚肉確有其事,筆者曾經(jīng)親聞親歷過;“半生不熟的肉”應(yīng)該指的是牛肉,西餐牛肉的制法講究七分熟或八分熟,看起來還帶著血絲,現(xiàn)在的中國人對此早已不陌生了;“有一股濃烈的氣味”的“綠白色的物質(zhì)”乳酪是西方人常備的食品之一,國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在加工的過程中長毛的傳統(tǒng)食品乳豆腐,這里夸張了一些,說它“直到長滿了蟲子”;啤酒就不用說了,現(xiàn)在中國已經(jīng)成為啤酒消費大國了,那時的國人還擔(dān)心這種冒泡的飲料“弄臟人的衣服”。這段描寫頗為生動,反映了最初接觸西式飲食的國人的本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