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皮影戲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泰山皮影戲還有一種稱呼叫人子戲、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用驢皮制成的,故又通稱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到處都透著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樸。據(jù)長輩的長輩講,皮影戲在泰山已經(jīng)唱了400多年了,是誰第一個把皮影戲傳到泰山已無從考究。泰山皮影戲的演出方式是立設影幕,俗稱影窗,演員在窗內操縱影人表演,同時有配音的演唱及燈光、布景、音樂等。乍一看,皮影與雜耍無異,不過幾個鏤空的皮人兒在被我們比劃。文化冬令營提出可你不要小瞧了這些小人兒,唱起整本的大戲來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熱鬧唱啥。在早時泰山腳下的皮影戲班大約有十幾個,活躍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歡迎。
基本特點泰山皮影戲有四個基本特點:1 、在題材上,許多劇目取材于泰山文化傳說。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稱。3、在皮影制作上,刀法簡練明快,著色對比強烈,蘊含著山東人豪爽的民風情感。4、在唱腔上,以山東大鼓為主,剛中有柔,具有雜家風格,體現(xiàn)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人物裝扮皮影人物頭茬就是影人的頭部造型,其面部與發(fā)式和帽子相連(特定人物除外),面部大多為五分側臉,發(fā)式和帽子為七分側面或更多。而且,有正面、背面和俯視角度等,這種構圖的方法,目的是為了把美盡量展現(xiàn)出來。發(fā)式和帽子大都為陰刻(去皮留線),其線條疏密虛實、繁而不亂、簡而不空。尤其陰刻的發(fā)式和帽子,與配以陽刻(去線留皮)的鏤空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得和諧而又統(tǒng)一。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國學誦讀是培育優(yōu)秀子女的法寶
閱讀下一篇:在文化冬令營學習謝池春·的殘寒銷盡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
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