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xxxx极品bbw,啦啦啦www高清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就去干成人网,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首頁 > 國內營 > 主題營 > 文化營 > 適合人群

“楊家將”遺事故址散考

來源:文化營 | 發(fā)布時間:2015-08-28 16:39:56 | 點擊量:
摘要: 北宋名臣范仲淹有首《漁家傲》,描述他在西北孤城抗擊西夏的經(jīng)歷與感受,其中寫道:“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北宋名臣范仲淹有首《漁家傲》,描述他在西北孤城抗擊西夏的經(jīng)歷與感受,其中寫道:“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如果用此來形容萬里長城上的千古雄關雁門關,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雁門關坐落于勾注山脈的千嶂萬壑之中,扼守于萬里長城鐵裹嶺段的沖要之處,北據(jù)塞外,南屏晉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國時趙國良將李牧在此鎮(zhèn)邊北防;秦國大將蒙恬在此北筑長城以守藩籬;漢代的蘇意在此屯兵,以防高祖白登被圍的歷史悲劇重演;北魏在此守關則倒過來,防止南人北侵;唐人又將此反轉,筑關以備胡。到了積貧積弱的北宋,這里更是與遼國反復拉鋸的戰(zhàn)場。時稱“楊無敵”的楊業(yè)就鎮(zhèn)守在這里,由此敷衍而成的英雄傳奇故事《楊家將》,活躍在白話小說、藝人唱本以及戲劇舞臺上。

  一、從“楊無敵”到楊家將

  通過《楊家將演義》這部章回小說、《穆桂英掛帥》等京劇、豫劇、黃梅戲等戲曲傳奇以及民間藝人的鼓詞、評書,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百姓中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楊令公撞死李陵碑,楊七郎亂箭身亡,楊四郎流落番邦,楊六郎把守三關口,楊八姐闖幽州;七個兒子或是代君王死節(jié),或是被奸臣害死,或是被俘招為“番幫”駙馬,或是看破紅塵出家五臺山,當然還有繼承遺志把守三關口的楊六郎?!端睦商侥浮贰ⅰ督鹕碁?、《楊門女將》等已成為“國劇”中久傳不衰的保留節(jié)目。“楊延輝坐宮苑,自哀自嘆”,“三通炮響震乾坤,天波府走出我這年邁的人”,稍微年長一點或有點京劇常識的人,都會哼上兩句。但是,要指出是,就像《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不是歷史上真實曹操,《楊家將演義》中的楊老令公等楊家將也不同于歷史上的楊業(yè)等人。

  據(jù)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以及《宋史·楊業(yè)傳》、《三朝北盟匯編》、《太宗實錄》等歷史資料,歷史上的楊業(yè)是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一說是麟州(今陜西神木)人或河東(今山西運城市)人,系漢太尉楊震的少子楊奉之裔孫,楊袞之子。楊袞(《宋史·楊業(yè)傳》作楊信)字君愛,為北漢的麟州刺史。楊業(yè)生于五代時后梁明帝天成三年(公元928),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原名重貴,自小就風流倜儻,以豪俠自任,特別善于打獵,所獲獵物要超過別人數(shù)倍。他曾經(jīng)對人說,今后我若為將帶兵,也就像今日帶鷹犬逮野雞和狐兔一樣駕輕就熟⑴。楊業(yè)剛滿十八歲時,便在北漢皇帝劉崇手下任職,為保衛(wèi)指揮使,深得劉崇寵信,賜姓劉,名繼業(yè)。楊業(yè)以驍勇聞名于北漢,所攻無不克,國人稱其為“楊無敵”,因戰(zhàn)功累遷至建雄軍節(jié)度使。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正月,太宗親率軍攻北漢,五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封右衛(wèi)上將軍,劉繼業(yè)仍據(jù)城死守。太宗久聞其名,命劉繼元勸降。⑵楊業(yè)降宋后又恢復原來姓氏,但保留“劉繼業(yè)”中的“業(yè)”字,單名楊業(yè)。楊業(yè)降宋后,受到宋太宗的召見,史載宋太宗“見業(yè)大喜,以為右領軍大將軍。師還,授鄭州刺史”。⑶之后,宋太宗又力排眾議,任命楊業(yè)為代州太守兼兵馬都監(jiān)。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遼景宗耶律賢去世,12歲的兒子耶律隆緒繼位登基,由其母蕭太后輔政,復國號為大契丹。消息傳來,宋擁決定乘遼朝政局未穩(wěn)之機,興兵北伐,收復燕云十六州。雍熙三年(公元986)正月,北伐軍兵分三路。東路主力由曹彬、米信統(tǒng)率,由雄州(今河北雄縣)出發(fā),向幽州(今北京市)推進;中路軍由田重進為帥,出飛狐口(今河北淶源縣北),攻取河北西北部和山西東北部高地;西路軍由大將潘美為帥,楊業(yè)為副,加上兩名監(jiān)軍王詵、劉文裕,率軍出雁門關,攻取山西雁北地區(qū)。宋朝的計劃是東路主力緩緩向幽州進發(fā),吸引遼軍主力,中路和西路得手后,迅速逼近幽州,與東路主力會合,共同奪占幽州。

  戰(zhàn)爭初期,中路和西路捷報頻傳。前后不到兩個月時間,西路軍相繼收復寰州,朔州、應州,進而攻克塞外重鎮(zhèn)云州(今大同市)。中路軍也迅速攻克飛狐、靈丘地區(qū),并奪得蔚州。然而,就在西路、中路軍順利執(zhí)行宋廷作戰(zhàn)計劃的時候,東路主力軍卻出了問題。曹彬、米信等并沒有執(zhí)行宋廷緩行的命令,而是迅速進軍。先是攻克固安(今屬河北),繼而又連下幽州以南重鎮(zhèn)源州(今河北源縣),接著又克新城(今屬河北),大破遼軍。面對曹彬大軍的進攻,遼朝南京(幽州)留守耶律休哥固守不出,只派少數(shù)軍隊襲擊宋朝運糧隊伍。曹彬在源州停留十多天,由于軍糧不濟,不能前進,只得退回雄州。此時又傳來中路、西路軍的捷報,東路將士迫不及待要求進軍。曹彬只得再次進攻源州。這時,蕭太后和遼圣宗已率大批遼朝援兵進駐添州以東50里處,命耶律休哥以少數(shù)兵力阻擊宋軍。曹彬等邊打邊進,百把里路用了20多天才走完。雖再下源州,然而兵力疲憊,加上天氣炎熱,糧草又缺,根本無法抵擋遼軍主力,只得再次后撤。遼軍趁勢追擊,宋軍大亂,在岐溝關(淶源縣西南)被遼軍追上,打得大敗,死者幾萬人。東路主力一敗,形勢急轉直下。遼將耶律斜參率10多萬人馬掉轉矛頭西向反攻,迅速攻陷蔚州、易州、涿州,并直插晉北,靈丘、應縣、馬邑相繼失守。強大的契丹軍團出現(xiàn)在雁北,使西路軍剛收復的云州陷入敵后,成為孤城。

  在此態(tài)勢下,西路軍無法扼守已奪得的云、應、寰、朔等州。宋太宗只好下令放棄四州迅速撤退,但要求西路軍掩護四州居民同時內遷。但如何率領民眾內遷,主帥之間卻產(chǎn)生了分歧。楊業(yè)認為今日遼兵新勝,氣勢正旺,不可正面犯其鋒。朝廷只是讓我們轉移四州百姓南遷。我們可以表面上在大石路擺出迎戰(zhàn)的陣勢,暗中通知云、朔的守將,將云、朔百姓撤出,從小道直入石碣谷南遷。但這個極為實用的建議卻為監(jiān)軍王侁所阻,認為是避敵畏死。楊業(yè)不得已,只好領軍自大石口赴朔州迎敵。臨行前,楊業(yè)對主帥謂潘美泣告說:“此行必敗,但你們不聽我的建議反說我怕死,我只好死在前頭了”,并指著陳家谷口(今在山西朔縣南)對潘美和王侁說:“請諸君安排好步兵強弩,張開兩翼,守住谷口,準備接應。等我轉戰(zhàn)來到此處,就命步兵夾擊救應,否則,這支人馬將全軍復沒”。說完便同他的兒子楊延玉以及73歲的老將王貴等,領兵殺向前方。[1]

  戰(zhàn)事果然如楊業(yè)預料的那樣:楊業(yè)在趕赴朔州的路上果然落入耶律斜軫的埋伏圈,大敗而退。而依約埋伏在陳家谷口王侁,在未得到楊業(yè)消息的情況下,將遼兵為了誘敵的佯敗當成是潰退,為了同楊業(yè)爭功,遂領兵離開谷口去追擊。潘美既節(jié)制不了王侁,又在得知楊業(yè)兵敗時,畏敵逃走。所以當楊業(yè)且戰(zhàn)且退至谷口時,見無一伏兵,頓足捶胸大哭,返身率士卒與遼兵力戰(zhàn),身上數(shù)十處受傷,士卒也傷亡殆盡,其子延玉和愛將王貴俱戰(zhàn)死,馬也受了重傷不能前行。楊業(yè)只好藏匿在樹林中,最后被遼將耶律奚底所射中,墜馬被擒。楊業(yè)被俘后,拒絕勸降,絕食三日而死。⑸

  這段戰(zhàn)事,被一些小說家和民間藝人改變成《金沙灘》、《李陵碑》、《潘楊訟》、《昊天塔》等戲劇和小說,成為楊家將故事中最精彩也最悲壯的一段華章。但有意義的是,在民間故事和小說戲劇中,這段情節(jié)是非分明、忠奸昭然,但在學術界,卻有著相當?shù)臓幷?,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幾種看法:

  首先、楊業(yè)被俘后是否有過乞降行為?一種認為是有可能的。降大任在《關于楊業(yè)晚節(jié)的一個疑點》一文中認為根據(jù)《遼史》等相關史料記載,楊業(yè)被俘后求饒乞降是有可能的。另一種則針鋒相對,認為楊業(yè)乞降之說不能成立。其理由是:楊業(yè)乞降之說,僅見于《遼史·耶律斜軫傳》以下的一段記載:楊業(yè)兵敗被擒,“斜軫責曰:‘汝與我國決勝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見?’繼業(yè)但稱死罪而已”。而其它史書都載楊業(yè)被俘后三日不食,壯烈殉國。《遼史》中的這段記載,是否是耶律斜軫的自我夸耀?就在《遼史》的這段記錄后面,就有“臣浩”作的考證,為楊業(yè)辯誣:“按楊業(yè)秉性忠義,被擒三日不食死。安得有稱死罪之語哉!”⑹這是其一;其二,楊業(yè)人稱楊無敵,若楊業(yè)愿降,可立致富貴,其部下也不會全部罹難。他不乞降于四面楚歌之時,而在愛子部將皆戰(zhàn)歿之后,于情理不合;其三,據(jù)楊業(yè)時代不遠的劉敬、蘇轍皆作過詠歌楊業(yè)氣節(jié)的詩篇,遼國也曾為楊業(yè)立廟祭祀,作為為臣盡忠的榜樣,可見,楊業(yè)乞降之說不可信。

  其次、誰應對楊業(yè)兵敗和被俘遇害負責?這又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罪魁禍首是潘美,他是主帥,楊業(yè)是其副將。楊業(yè)趁勝率軍深入時,潘美屯兵不進,又不予以糧草接濟,致使楊業(yè)敗退陳家谷口,全軍覆沒。清人康基田,現(xiàn)代史學家余嘉錫、呂振羽、鄧廣銘等皆持此觀點。至于潘美陷害楊業(yè)的原因則主要是嫉賢妒能,曾誣告過楊業(yè)。但到了八十年代,有人則對此說開始質疑,閻立鼎《潘美陷害楊業(yè)考辨》,顧全芳《替潘美翻案》等文認為宋代監(jiān)軍權力甚大,潘美不敢違背王侁的意旨。另外,當時戍邊的主將有數(shù)十人,并不能肯定其始誣告楊業(yè)者一定是潘美。況宋太宗已將誣告信“封付楊業(yè)”,如是潘美誣告,楊業(yè)就不可能在陳家谷口已生死相托。再者,潘楊二人共事七年之久,史籍中未見兩人矛盾沖突的記載。第二種意見認為責任在監(jiān)軍王侁。剪伯贊《楊家將故事與楊業(yè)父子》便懷疑王侁通敵,有意害死楊業(yè)父子。持反對意見者則認為,楊業(yè)與王侁素無芥蒂,王侁的錯誤在于剛愎自用,判斷失誤,又因爭功擅離陳家谷口,這與通敵或有意陷害是性質不同的兩碼子事。第三種意見認為是宋太宗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其指揮無方。首先,這次北伐時機并不成熟。宋太宗為雪高梁河之恥,在未作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草率出兵,但三路大軍中的曹彬一路,因糧盡退兵此時已為遼兵所敗,宋太宗卻令楊業(yè)引兵護衛(wèi)云、應四州吏民內遷,無疑是以羊投餒虎。其次,宋太宗命諸將按其所賜陣圖行兵布陣,不得稍有更改,致使諸將無法隨機應變,處處被動。而且三路大軍無統(tǒng)一部署,各自為政,焉能不???再次,宋太宗急于事功,只命軍隊進攻,并未調集充足的糧秣,使宋軍師老兵疲,供應不上,而為遼兵所乘。

  隨同楊業(yè)在陳家谷罹難的還有他的兒子楊延玉和部將王貴。王貴為并州太原人。宋初累遷至散員都指揮使、馬步軍都軍頭領、勝州刺史。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出為淄州刺史,受詔從潘美北征沁州,頗立戰(zhàn)功。從楊業(yè)后被圍于陳家谷口,親射殺數(shù)十人,矢盡又張空弩擊殺數(shù)人,遂遇害,年七十三。子文晟、文昱分別擢為供奉官和殿直。楊延玉的事跡不詳,《宋史·楊業(yè)傳》中只附有其子楊延昭及部將王貴的傳記。

  楊家祖孫三代奮戰(zhàn)沙場、為國戍邊的英雄事跡自然會成為文學的表現(xiàn)對像,特別是在漢民族遭到外族入侵,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楊家祖孫威震邊關的業(yè)績以及為國忘身的忠勇,都會成為人們的楷模和緬懷的對像,而且在流傳的過程中也越來越多地加上了人們的想象和祝愿,越來越富于傳奇色彩。在流傳的楊家將故事中,實際上有三個系列、三種方式。三種方式中一是話本、小說、評書、鼓詞、彈詞等文學作品。據(jù)羅燁的《醉翁談錄》,早在南宋時代就有《楊令公》、《五郎為僧》等話本流傳,今仍有存目。最早的關于楊家將的小說是明中葉正統(tǒng)至嘉靖年間的《楊家府傳》,為無名氏所作,今已失傳。現(xiàn)存的有萬歷二十一年世德堂本《北宋志傳》和萬歷三十四年臥松閣刊印的《楊家府演義》。鼓詞有《穆桂英大擺天門陣》、《十二寡婦征西》以及清代鼓書《金陵府》等;評書有《小五虎》、《呼楊合兵》、《楊文廣平南》等。二是雜劇、傳奇、京劇、乃至豫劇、晉劇、等地方戲曲。臧晉叔的《元曲選》中就收有《昊天塔孟良盜骨》、《謝金吾詐拆清風府》等雜劇。至于《四郎探母》、《金沙灘》、《李陵碑》、《楊門女將》等京劇劇目和河北梆子《雁門關》、豫劇《潘楊訟》、《穆桂英掛帥》等地方戲劇目,至今仍活躍在戲劇舞臺上,或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三是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如“五郎廟”、“楊七郎打擂”、楊六郎點將臺、“穆柯寨”、楊宗保十四歲掛帥等。三個系列中的第一類就是楊業(yè)及其諸子事跡。在這個系列中,楊業(yè)得到進一步的美化和神話,由兵敗被俘改為撞死李陵碑,并以《李陵碑》作為這出戲曲的曲目。出于對楊六郎是排行老六的誤解,從宋話本和元雜劇開始,楊業(yè)之子也由一個變成了七個,從楊大郎起依次是延平、延定、延光、延輝、延德、延昭、延嗣,加上義子延順(原名王平),合成“七郎八虎”。在《楊家府演義》以及《李陵碑》、《金沙灘》等文學作品中,民間藝術家們?yōu)闂顦I(yè)七子皆安排了不同的死節(jié)或生存方式:或是代君王死節(jié),或是被奸臣害死,或是被俘招為“番幫”駙馬,或是看破紅塵出家五臺山,當然還有繼承遺志把守三關口,也是歷史上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六郎楊延昭。其矛盾沖突也由單一的民族沖突變?yōu)楹c漢、忠與奸矛盾的交織,楊業(yè)的主帥潘美變成了奸佞的代表。在楊業(yè)七子基礎上,民間藝術家又將楊業(yè)兄弟虛構成七個,依次是:楊繼忠、楊繼孝、楊繼仁、楊繼義、楊繼康、楊繼凱、楊繼業(yè),加上義子楊繼亮,合稱“老八郎”楊業(yè)變成了老七。為與老八郎相應,楊業(yè)七子又稱之為“中八郎”。第二個系列是以楊業(yè)之妻畬太君和孫媳穆桂英為首的一批楊門女將。據(jù)清《保德州志》記載:楊業(yè)的妻子析氏,名賽花,太君是其封號,為宋朝永安軍節(jié)度使析德扆之女。“析”在大同一帶方言中與“畬”同音,于是在戲劇、小說中析太君變成了畬太君。析德扆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其父析從阮,子析御勛三代皆為名將,其部伍被稱為“析家軍”,《舊五代史》中有“析從阮傳”。但就像歷史上有蘇軾、蘇轍但并無蘇小妹一樣,析家并無畬太君。因為楊家果真有此勇敢善戰(zhàn)的巾幗英雄,宋代史籍和筆記中不會毫無記載。清代《保德州志》距宋已有近千年,其中關于楊業(yè)之妻析氏的記載恐怕是根據(jù)《楊家府演義》等小說和民間故事采錄的?!幢5轮葜尽颠€記載:楊文廣的妻子慕容氏也是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遼國兵將都怕她。由于“慕”與“穆”字音相近,疑為穆桂英原型。只是將其夫改為虛構出來的第三代楊宗保的妻子。這同樣是文學虛構,因為歷代史書中,均未發(fā)現(xiàn)關于楊宗保、穆桂英的記載。楊門女將除了畬太君和穆桂英這兩個主要人物外,又虛構了畬太君的七位媳婦:大郎之妻張金定,二郎之妻李翠屏,三郎之妻朱月梅(或稱作花謝玉),四郎之妻林素梅(或稱作林月英),五郎之妻馬賽花(或稱作馬翠玉),六郎之妻柴美容、王蘭英,七郎之妻杜金娥,八郎之妻周淑榮(或稱作班秀英)京劇《四郎探母》中,四郎化名木易,娶蕭太后之女鐵鏡公主,八郎化名王司徒,娶青蓮公主。畬太君還有個女兒楊八姐。畬太君的孫媳婦中有楊宗保之妻穆桂英,楊宗勉之妻焦月娘,楊宗英之妻姜北平(或稱作姜翠蘋、江北萍)。重孫媳婦中有楊文廣之妻吳金定、曾鳳英、蘇三娘,楊文舉之妻萬紅玉、黃翠瓊。這批楊門女將也是楊家將文學作品中最富傳奇色彩也最具思想光輝的一個部分。她們在夫君、兒子陣亡殆盡之際,挺身而出、披掛上陣,憑著她們的智能和忠勇為國戍邊、與敵周旋,表現(xiàn)出比男人更為出色的膽略和才干。今天流傳于人口的一些楊家將故事,如《百歲掛帥》、《畬太君攻打通明陣》、《楊門女將》、《穆桂英大破天門鎮(zhèn)》、《穆桂英掛帥》、《穆桂英擒六郎》、《穆柯寨》、《十二寡婦征西》、《楊八姐闖幽州》等,都是以她們?yōu)樵伕鑼ο?。民間藝人甚至還塑造出楊排風這樣一個楊門之中下層婦女的形象,這位天波府內的燒火丫頭,居然武藝高強,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而且舉止豪放、性格爽朗,集下層民眾、男子漢和武林高手的性格和優(yōu)長于一身,讓她去完成朝廷將相們乃至女統(tǒng)帥穆桂英也無法完成的抗遼大業(yè),讓她擔任先鋒官去征西。其思想內涵,已超出民族斗爭、一門忠義這個傳統(tǒng)的“楊家將”主題范疇,更為深廣地反映了民間意識和民本精神。

  第三個系列是以楊宗保、楊文廣為代表的孫裔系列。楊文廣歷史上實有其人,《宋史》中有傳,他是楊業(yè)之孫,楊六郎之子。但在文學作品中,他卻變成了六郎之孫,是虛構出來的楊宗保和穆桂英的兒子。此外,還有楊延輝之子楊宗孝、楊宗峰(忠),楊延昭之子楊宗勉(京劇中作楊宗冕或楊宗顯);楊延嗣之子楊宗英;楊延順之子楊宗林、楊宗飖,加上楊宗保和楊延昭的義子任寶童(任堂惠之子),合稱“少八郎”。第四代則有楊文廣、楊文舉、楊金花兄妹三人(均為穆桂英所生),明代小說《楊家府》中,楊文廣還有一個姐姐楊宣娘。京劇《太君辭朝》中穆桂英還有個異常丑陋的兒子叫丑鬼楊藩。在孫裔系列中,以楊宗保、楊文廣的故事最多,《穆柯寨》、《楊家府》、《楊宗保十四歲掛帥》、《楊文廣平南》、《小五虎》等都是以他們?yōu)橹魅斯?。比起前兩個系列,此系列更多了一些破陣斗法和個人俠義行為的描寫,抗擊外辱、為國死節(jié)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情結則大大減弱和沖淡,與《封神演義》、《三俠五義》等神魔小說、劍俠小說漸漸合流。

  二、楊業(yè)與雁門關

  楊業(yè)的主要功勛是鎮(zhèn)守代州,把守雁門關。據(jù)《宋史》所載,宋太宗對楊業(yè)十分倚重和信任。“帝以業(yè)老于邊事,復遷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監(jiān)。當時守邊的主將中有嫉妒楊業(yè)者,密奏太宗誹謗楊業(yè),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楊業(yè)”。楊業(yè)也不辜負太宗的信任,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三月,遼發(fā)兵三萬攻打雁門關。時任代州刺史的楊業(yè),手下僅有數(shù)百騎兵。于是,他決定出奇制勝,引兵從雁門關西經(jīng)崎嶇山路繞到雁門關北遼兵背后偷襲,遼兵猝不及防,以為天兵下降,大敗而逃,遼駙馬侍中茶咄里被殺,楊業(yè)趁勝追擊直至遼境,“俘老幼萬余口,獲牛馬五萬計”,楊業(yè)也以戰(zhàn)功升為云州觀察使仍兼鄭、代二州太守。楊業(yè)在代州鎮(zhèn)守七年,立下赫赫戰(zhàn)功,遼兵懾其威名,以至一見楊業(yè)的旌旗便望風而逃⑷。

  代州即今日山西的代縣。代縣是春秋時代國的封地,趙襄子滅代,代地歸晉。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廣武縣(縣治在今代縣古城村西),屬太原郡。北魏熙平至武泰年間廣武縣城及雁門郡治移至廣武城東十五里的“上館城”,即今代縣城。隋文帝開皇五年(公元585)以此城為代州治所,歷唐宋元明清沿襲不變。至民國廢州改縣,一直至今。代縣城北倚勾注山,南繞滹沱河,上控三關,下鎖晉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趙宋以來,遼金元等北方少數(shù)族連續(xù)南侵,代縣一直是前哨陣地,征戰(zhàn)不絕。明洪武六年(公元1378),為防蒙古也先部南下,曾對代縣進行大規(guī)模整修:在舊城的基礎上翻為磚石結構,墻高三丈五尺,周長八里一百八十五步,東西稍長,南北略短,呈長方形。因東北方為禿角,形如“丑”字,丑屬牛,故稱缺角臥牛城。四門上方各嵌一匾,分別為:“屏藩畿甸”、“車輔晉陽”、“滹沱帶繞”和“廣武云屯”。四門之外,各筑甕城;甕城之外,又筑邏城;邏城之外,又挖護城河。河深二丈,寬二丈,真可謂固若金湯。前人王軒有詩云:“重城百尺控三道,畫角聲寒咽晚天。半壁晴開馬邑戍,萬家秋擁雁門煙”,道出了代縣城的形勝之景。

  雁門關。位于代縣白草口鄉(xiāng)雁門關村的南面,距代縣城約二十公里。雁門關的得名自然與雁有關,《山海經(jīng)》云:“雁門之水,出于雁門之山。雁出其間”。相傳每當雁飛出塞,口銜蘆葉,翱翔半響,葉落方可過關。雁門關在秦漢時代并未建關,只是以戰(zhàn)略要塞著稱,《漢書·文帝紀》中就有任命楚相蘇意為將軍屯勾注的記載。雁門關建關,始于唐代,叫西徑關。因勾注山上有兩條道,一曰東徑,一曰西徑。宋以后東徑又比西徑重要,所以雁門關實際上是東徑關?,F(xiàn)在的雁門關是明代重建的,位于舊關遺址東北約十里處。也不知是地處偏僻缺乏商品意識,還是地方貧窮拿不出經(jīng)費,我去考察時發(fā)現(xiàn)這座著名關隘顯得異常破敗:城磚缺損,荒草深深,城門洞的地磚僅剩門邊數(shù)塊,大多被附近村民取回鋪路去了。城上的關樓更是油漆剝落,廊柱傾斜,一些山雀在頂棚和煙霞筑巢,弄得墻壁、地面皆是鳥糞。沿途道路也崎嶇不平,沒有客運車輛前往。陪同我前往的代縣文化局的先生還算有先見之明,弄了輛吉普車,才勉強到達關前。雁門關城周二里,墻高三丈,現(xiàn)存天險門、地利門和小北門三座城門。“天險門”為雁門關的南門。門洞上方的匾額篆書“天險”二字,城門上建關樓,五間開面四間進深,以供守城將士瞭望休息之用,正中為楊令公祠,供有楊業(yè)和七子的塑像。城門內右邊有鎮(zhèn)邊寺,原為武安君廟,為紀念趙國名將李牧而建,后來僧人善全改為佛寺。寺的右下方有窯洞多孔,原有九窯十八洞之稱。此為藏兵洞,戰(zhàn)斗時為后備兵源存身休息之所。“地利門”為雁門關的北門,門洞上方的匾額篆書“地利”二字,城墻上亦有關樓,規(guī)模與天險門關樓相同。中間為六郎廟,塑有楊六郎、孟良、焦贊三尊塑像。地利門外有座甕城,俗稱小北門,城門正中大書“雁門關”三字,兩邊嵌一幅對聯(lián):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城門之外有座關帝廟,正殿供關公塑像,兩邊側殿分別供關平和周倉。站在雁門關上縱目四望,只見群巒起伏,關河蒼茫,雁門關的左右邊墻雉堞、峰墩壕塹,屹然聳立于危巒之巔,猶如蒼莽的巨臂,將雁門的東西十八隘連成一座不可逾越的屏障,使人感到古人所云“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絕非妄語?;叵氘斈晁芜|交兵,狼煙四起,那位躍馬橫刀、為國捐軀的“楊無敵”似乎又浮現(xiàn)在眼前。自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楊業(yè)由鄭州遷代州刺史兼兵馬都監(jiān),即在雁門關一線鎮(zhèn)守,太平興國五年三月與南侵遼兵的雁門之戰(zhàn),雍熙三年為配合宋軍主力曹彬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歧溝關之戰(zhàn),直至在朔州陳家谷口受傷被俘,可以說楊業(yè)一生的生死榮辱都與雁門關有關。

  三、楊六郎與三關口

  楊家將故事中還有個“楊六郎把守三關口”,甚至連“小放牛”也會唱。據(jù)《宋史·楊延昭傳》,楊延昭原名延朗,楊業(yè)長子,世稱楊六郎。長子為什么稱六郎,一直讓人不解。郝樹侯在他的《楊業(yè)傳》中對此作出解釋:“古代往往以天上的星宿比擬世間的正面人物。契丹稱宋為南朝、南國,因而他們贊揚楊延昭為南斗。南斗六星在宋初已成習慣語,這樣,久而久之,就直呼為六郎了。”常征的《楊家將史事考》在此基礎上又作進一步補充:南斗六星主兵機,為大將之象。契丹人畏之,稱之為南斗六星楊延朗。時間既久,輾轉相傳,楊延朗的“朗”字漸漸演化為“郎”,南斗六星也漸漸簡化為六星,楊延朗和楊六星,便復合而成為楊六郎。據(jù)《宋史》本傳,其人兒時沉默寡言,喜作軍中戲,楊業(yè)以為類己,“每征行必以從”。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補供奉官,作為先鋒官隨其父與契丹戰(zhàn)于朔州城下,“流矢貫臂,斗益急”。因軍功以崇儀副使出知景州,后遷崇儀使知定遠軍,徙保州緣邊都巡檢使。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6)冬,契丹大舉南侵,延昭時在遂城。遂城城小,契丹攻之甚急,人心惶恐。延昭召集全城丁壯全部登城,并用水澆城墻凍成堅冰,讓遼兵無法攀登。遼兵長圍數(shù)日后,被迫退去,延昭以功拜莫州刺史,同年經(jīng)宰相寇準薦舉,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市)知州兼沿邊都巡檢使,接著又升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或稱都總管),管轄河北十五軍、州、關,成為高陽關路的最高軍事長官。高陽關是當時北方的邊防重鎮(zhèn),也其東北面的瓦橋關、益津關并稱三關,民間傳唱的“楊六郎把守三關口”即源于此。在以后的近二十年中,延昭一直鎮(zhèn)守在邊關,真宗時,朝內發(fā)生了重大變動,主戰(zhàn)的宰相寇準被真宗罷免,由投降派王欽若充任。他為了執(zhí)行喪權辱國的嬗淵之盟,給延昭下達一個又一個不準越界的命令:只準楊延昭駐守保州,擔任巡察防盜等任務8。并派監(jiān)軍監(jiān)督執(zhí)行。延昭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憂憤成疾,于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含恨而終,卒于高陽關副都部署任上,享年五十七歲。“及卒,帝磋悼之,遣中使護棣以歸”,由于他在抗遼斗爭中的功勞,因而深得百姓的崇敬。當他的靈樞運送南下的時候,“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9。然延昭歸葬何處,史書未明。據(jù)《任丘縣志》載:郭州有六郎墳,但又說,郭州可能是衣冠冢,埋葬地在山西太原。

  楊延昭繼承了其父楊業(yè)的遺風,很善于帶兵。他關心部下,上級每有獎賞,他總是分給部下,打仗總是沖在前面,從不考慮家產(chǎn)家業(yè)。為人也很儉樸,穿著像士兵一樣。但對部下要求卻很嚴格,故他的部隊軍紀嚴明,戰(zhàn)斗力強。史載其為人是“智勇善戰(zhàn),所得奉賜悉犒軍,未嘗問家事,出入騎從如小校。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行”。

  至于三關的確切位置,我在雁門關一帶考察時,當?shù)刭t達告訴我“三關”就是雁北的偏頭關、寧武關和雁門關。這可能是當?shù)胤街境鲇趯Ρ镜仄珢劬幵斓模驗槠^關、寧武關明代才置關,宋人楊六郎不可能在此把守。據(jù)《宋史·楊延昭傳》,楊六郎一直在今日的河北一帶任職抗遼,最后病死在高陽關(今河北高陽縣境內)任上,并不在今日山西的雁北地區(qū)服役。根據(jù)《宋史》以及一些方志資料,楊六郎把守的三關乃雄州的瓦橋關(今廊坊市雄縣境內),霸州的益津關(今廊坊市霸州鎮(zhèn)。另一說是淤口關,即今霸州信安鎮(zhèn)),高陽關(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東),均在今日河北省東北部一帶。這三座關隘由西南向東北連成一座抗遼屏障,合稱“三關”。其實,楊六郎把守的不獨三關而已,從泰州(今河北滿城縣)狼牙山到泥沽海口(今天津市軍糧城泥沽村),曲折逶迤達兩千多里,都是楊六郎的防地。公元936年,后唐的“兒皇帝”石敬瑭為答謝他的“父皇””契丹王李克用助其登上皇位,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當時屬涿州的永清,屬莫州的霸州,均在十六州之列。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收復燕云十六州中的莫、瀛、易三州及瓦橋、益津、淤口一帶,遂在雄州置瓦橋關,在霸州置益津關,后來又在霸州信安軍置淤口關,這就是“三關口”的來源,但永清仍在遼國境內。北宋初年,宋朝一直有收復燕云十六州全部失地的意圖,而遼朝亦不肯放棄這片豐美土地,于是涿州的永清,霸州的三關口一帶便成了雙方反復爭奪的焦點。這一帶許多地名、莊名都與楊家將抗遼有關,僅永清縣就有36個村名和地名與宋、遼戰(zhàn)爭有關,例如“東鎮(zhèn)”、“西鎮(zhèn)”原是延昭抗遼時在此布下東陣、西陣;“千人目”林傳為宋軍“千人墓”地;“韓臺”乃是遼國統(tǒng)帥韓昌所筑的點將臺。“老君堂”為畬太君的駐扎地。距益律關和淤口關附近的靜??h也有許多這樣的地名和莊名:縣城西南三十里許有一村莊叫“轅門口”,相傳即為當年楊延昭的帥府轅門。村東有一高丈余、闊幾十丈的土臺,傳為穆桂英的點將臺;村北二里許,為楊六郎部探馬居住地,故名“探馬莊”(后衍變?yōu)樽T莊子)。“轅門口”西十余里處,有“望兒莊”(后衍變?yōu)橥醵f),相傳為畬太君觀戰(zhàn)的地方。“王二莊”北十余里處,有“焦莊子”,傳為當年焦贊的營地。民國年間編纂的《靜??h志》上亦有記載:“釣臺西北二里許,有古城,城垣久廢,此地或隱或現(xiàn),宛然可尋,相傳為宋楊璟(即楊延昭)屯兵之處。”楊家將抗遼的故事在永清縣是廣為流傳的,單就地名來說,相當多村子的村名都能與這段歷史掛上鉤。如曹家務鄉(xiāng)的“金沙灘”相傳為遼王所擺雙龍宴的地方,曾埋葬過楊家數(shù)字兒郎的忠骨;后奕鎮(zhèn)有楊六郎點兵的“六郎臺”;“大辛閣”傳為穆桂英大破天門陣、迷魂陣的遺址;“老君堂”是畬老太君為兒孫們押運糧草的營房;“寇家垡”是宰相寇準隨軍駐扎之地;今堼上村尚存孟良墓。

  瓦橋關故址位于今河北省雄縣城西南,地當冀中大湖白洋淀之北,拒馬河之南,據(jù)古代九河下游,河湖相連,水路交通便利。由瓦橋關向西,可至河北重鎮(zhèn)保定,東可循拒馬河下游的大清河入海,北連冀北軍事重鎮(zhèn)幽州,南通冀中諸重鎮(zhèn),地位重要。由于“三關”一帶地勢低洼,到處是河湖鹽堿地面,居民稀少,易為敵人所乘,在此設險,利于防守。唐代末年,東北部的契丹已日漸強大起來。契丹屢屢南犯,所以“三關”一帶時有戰(zhàn)爭。北宋初年,集結重兵駐扎“三關”,以防契丹遼軍南侵??墒?ldquo;三關”四周盡屬平原,無大山大河可作為據(jù)守的憑借。為了增強邊防的御敵能力,宋真宗時駐防瓦橋關的六宅使何承矩,“因陂澤之地,潴水為塞”,壅塞九河中徐、鮑、沙、唐等河流,形成眾多水泊,河泊相連,赫然構成一條南北防線。以后水域逐漸增廣,終于成為一道沿流曲折800里,寬處達6O里的水上長城。這道水上長城為瓦橋關等三關助威不少,對阻遏遼的南侵起到了重要作用。直至今日仍是冀中平原的水陸交通要地。據(jù)當?shù)?0多歲的李如會老人回憶,在他兒時瓦橋關上有座木質結構的橋,現(xiàn)在已建成了鋼筋水泥大橋,原先的木架子還依稀可見。他上中學時,城墻還有六七米高、四五米寬?,F(xiàn)雄縣房管交易所后面的一段坍圮土墻,就是昔日雄州的古城墻,已被野草和雜樹湮沒,絲毫不見雄關的影子。據(jù)2004年8月11日《北京日報》載:霸州一帶發(fā)現(xiàn)地下“古戰(zhàn)道”,分布在永清周圍幾個縣地下,主要有兩個遺址:一是大臺遺址,另一處是祁崗村遺址。古戰(zhàn)道高約0.7至1.9米、寬0.42至2.15米。洞壁有燈座,內壁用同一規(guī)格的青磚壘砌,大青磚長30cm,寬16cm厚8cm,為宋磚。有專家認為這條邊關古戰(zhàn)道始于雄州的鈴鐺閣八角琉璃井,向東北經(jīng)大臺、祁崗延伸至霸州、文安、永清,綿延幾十公里,覆蓋面積300平方公里,結構復雜,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其規(guī)模之大,延伸之長,類型之多,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見。關于雄州古戰(zhàn)道,據(jù)《霸州志》記載:“引馬洞(雄州古戰(zhàn)道)楊延昭所治,始于州城中通雄州。”另《雄縣新志》記載:“雄城中圓通閣山門前一井,故老相傳霸州城內亦有井與此地穴相通,宋初兩城守將計軍事于穴中往返外人不知也。”不過當我前去考察時,古戰(zhàn)道口也被人為封死,斷裂的“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躺在草地上。據(jù)當?shù)乜垂芄艖?zhàn)道的老人講,為了工程開發(fā),用石灰水泥灌死了地道口,不能進入了。我們又打聽位于祁崗的古戰(zhàn)道遺址,得到的回答是,入口也被坍塌的小屋掩蓋住了,已無法進入。

  高陽關在今日高陽縣的舊城的。舊城是座土城,由于數(shù)次被洪水沖沒過不適合居住,明代洪武年間在舊城之東又建一座新城,即今日的高陽縣城。舊城雖然矮小破爛,但幾乎所有的歷史文物都在舊城:有古高陽氏顓頊的古墓,北宋將領曾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之弟)在此修筑過鼎鼎有名的高陽臺。曾布、楊延昭都曾在這座高臺上點兵派將與遼國軍隊作戰(zhàn)。城西的“高節(jié)書院”有“魯先生墓”即戰(zhàn)國時代義不帝秦的齊國高士魯仲連之墓,墓旁修有魯先生祠。穿越高陽的三條河流:潴龍河、土尾河和馬家河(今稱)沿孝義河向東,就是白洋淀重鎮(zhèn)同口向西即是抗日戰(zhàn)爭中五壯士跳崖的狼牙山,也就是是北宋抗遼屏障“三關口”的西南起點。

  四、忠武祠與鹿蹄澗

  楊業(yè)戰(zhàn)死后,潘美、王侁畏罪,極力掩蓋此事,所以朝廷只給楊業(yè)很微薄的撫恤。后楊業(yè)夫人提出控訴,真相大白,太宗下詔褒獎楊業(yè)功勛,追贈其為太尉、大同軍節(jié)度使,謚“忠武”,并將潘美降三級,監(jiān)軍王侁、劉文裕除名斥逐。楊業(yè)死后不久,邊地百姓就在河北密云的古北口為其建祠,稱“楊無敵廟”,祀奉香火。甚至其對手遼國也為楊業(yè)立廟祭祀,作為為臣盡忠的榜樣。據(jù)相關史料,北宋前期,在代、云、薊、燕等邊州,為楊業(yè)及其子楊六郎建的祠堂或廟宇就有五十多處。蘇軾之弟蘇轍在任澠池縣主簿時曾憑吊過當?shù)氐?ldquo;楊無敵祠”,并寫下一首七律《過楊無敵廟》:“行祠寂寞寄關門,野草猶知避血痕。一敗可憐非戰(zhàn)罪,太剛嗟獨畏人言。馳驅本為中原用,常享能令異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隱,誅彤聊足慰忠魂。”詩中謳歌了楊業(yè)的忠勇和威名,嘆息其遭陷害而為國捐軀,也對冤屈終得昭雪表示欣慰。“楊忠武祠”坐落在山西代縣城東二十公里的鹿蹄澗村,是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奉旨修建的,又稱楊令公祠,俗稱楊家祠堂。鹿蹄澗村是楊業(yè)后代居住之地,其得名與一個傳說有關:元至元年間,楊業(yè)十三代孫揚友為代州刺史,一天出獵,在馬峪河邊見一梅花鹿,楊友張弓射去,正中鹿蹄。鹿負箭逃入聯(lián)莊(即今鹿蹄澗村)驀然不見。楊友在鹿消逝處見一怪石,石上印有一只梅花鹿,左蹄帶箭,旁有蹄跡。楊友覺得鹿入聯(lián)莊,此處定是祥瑞之地,因為“鹿”與“祿”同音,遂遷居于此,并改此莊為“鹿蹄箭”以資紀念。后因此莊夾于兩澗之間,又改為“鹿蹄澗”。楊忠武祠建于現(xiàn)存的祠堂座北向南,祠堂對面有三間樓臺作為祭臺,名“頌德樓”。祠門三間,單檐硬山,每間檐下有一橫匾,分別是“奕世良將”、“一堂忠義”和“三晉良將”。祠堂門楣的豎匾上是“忠武祠”三個旒餾金大字。祠門內側抄錄宋廷給楊家將的誥敕十篇,其中有《贈楊業(yè)太尉中書令》、《加封楊延朗開國公誓卷》等。

  祠堂分前后院。前院東西北各建堂屋三間,奉祀楊業(yè)后裔。中殿位居祠堂正中,是前后院之間的過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殿門上懸匾額,上書四個鎦金大字:“氣壯山河”。殿中高懸大清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制的“楊氏封秩”額匾五塊。殿中還有一付仿制的金鑾駕,傳說是宋太宗賜給代他殉難的大郎楊延平的。后院正殿五間,上懸“敕建”豎匾和“千秋忠義”、“威震華夷”和“忠勛世美”三塊橫匾。殿內正中的神龕內是楊業(yè)和畬太君塑像,兩側為傳說中八子塑像。正殿廊下有一碑,刻于元天歷二年(公元1329)。碑中記載的八子依次是“延平、延定、延光、延輝、延昭、延朗、延興、延玉”。忠武祠的大殿、過殿分懸兩副楹聯(lián),大殿為“豐功偉績著邊疆,勇冠千軍稱無敵;浩氣英風留古塞,聲威萬代佩專城”;后殿是“天賜龍光,勤鼎銘鐘,統(tǒng)閱四朝承雨露;祠開鹿蹄,丹楹刻楠,遠從九塞護山川”。后院正中,供著傳說中的鹿蹄石,高約兩米,石色青翠,上有鹿蹄印,旁有一印,鐫有“泰定元年(公元1327)”四字。后院的東西廂房分別陳列“六郎劍”、“五郎鐵棍”、“穆桂英甲胄”和“天波府”模型,四壁則繪有楊家將故事。東廂房北側廊下,有四塊關于楊府的碑刻,其中兩塊為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刊刻的《弘農(nóng)宗祖圖》和天歷二年(公元1329)刊刻的《題世將楊族祠堂碑記》,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楊忠武祠內還保存一件珍貴的文物——宋代的《楊族族史卷軸》,這是楊家世代相傳的珍寶。卷軸長8.1米,寬0.93米,素絹底襯,卷軸中裱有黃綾御旨一道,為南宋孝宗干道四年(公元1165)加封楊業(yè)八世孫楊存中為昭慶軍節(jié)度使的敕文。楊家歷代武臣名將傳記四幅,畫像五幅,贊詞五幅。其中就有楊存中的畫像、傳記和贊詞,其贊詞寫道:“威鎮(zhèn)華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載廟祀。有像斯存,凜然靈氣”??梢姉罴覍⒌墓儾粌H在北宋前期,也不僅是抗遼,延及南宋、抗金,楊家將仍在發(fā)揮重大作用,楊氏一門忠義,英名貫穿兩宋。另有幅畫像已殘缺不全,卻異常珍貴。其幅傳記部分已沒,僅剩畫像和贊詞,其贊詞云:“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澤及吾民。朝陽孤鳳,盛世祥麟。九原不作,重重搢紳”,落款為“尚書范仲淹”。我以為這是楊宗廣的贊詞。楊宗廣是楊業(yè)唯一的裔孫,也是宋史上唯一有傳的孫輩,他曾在范仲淹部下服役,這與贊詞中所說的“朝陽孤鳳,盛世祥麟”以及范仲淹為之作贊都相吻合。至于贊詞中所說的“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澤及吾民”則是在夸贊他的為人和功勛。楊文廣,又名楊再思,歷史上的楊文廣并非楊延昭之孫而是其子,也非少年成名,更不是從小就眼著父親南征北討。楊延昭逝世時,他還很小。據(jù)史載,他參加的第一次軍事活動是在1043年鎮(zhèn)壓陜西的張海叛亂。此時他父親去世已近30年了,而且楊文廣這時也并不出名。仁宗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以參知政事身份出任陜西河東路宣撫使,第二年又知錦州(今陜西彬縣)兼陜西河東路緣邊安撫使。,楊文廣在這期間投奔范部為伍將,由于此時宋夏之間已經(jīng)議和,文廣并沒有馳騁疆場的機會。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2)廣源州(今越南和廣西毗連地區(qū))蠻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第二年,宋以狄青為宣撫使統(tǒng)兵3萬余人,征討儂智高。楊文廣也參加了這次征討。討儂戰(zhàn)爭獲得了勝利,狄青率軍攻克笆州(今廣西南寧),俘獲了儂智高的母親及弟弟,儂智高本人逃入大理國,不知所終,很可能老死異邦。狄青也因此名揚宋廷,楊文廣也因在戰(zhàn)役中出色地完成了筑城任務而受到朝廷的嘉獎。不久就被調任知涇州鎮(zhèn)戎軍(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繼續(xù)防御西夏。不久即因戰(zhàn)功轉任河北定州路副都總管。定州一帶是抗遼前線,雖然此前宋遼雙方已經(jīng)議和,大的戰(zhàn)爭基本停止但仍沖突不斷。雙方此時為爭奪河東地界而爭論不休。宋廷雖據(jù)理力爭、拒絕割地,但在具體勘界時,遼還是強占了一些地方。此時楊文廣正在定州路任上,他看到遼朝得寸進尺,欲壑難填,自然十分氣憤。他憑著對前方形勢的了解,認真畫了作戰(zhàn)陣圖,定出了收復燕云、反攻遼朝的軍事計劃,報朝廷。然而此時宋廷正在王安石主持下準備實行變法,無心進行大規(guī)模的伐遼戰(zhàn)爭,楊文廣收復燕云的計劃也就如石沈大海無消息了。這也就是畫贊上所說的“九原不作,重重搢紳”,就在他上書朝廷不久,大約在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前后,楊文廣病逝于定州路任上,享年60余歲,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

  雁門關一帶關于楊家將的遺址,除了鹿蹄澗外還有五郎廟、六郎城和七郎墳。五郎廟在五臺山的臺懷鎮(zhèn)東側的集福寺內。集福寺在宋代叫太平興國寺,始建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是當時五臺山十大寺院之一。據(jù)清光緒年間的《山西通志》記載:此寺“太平興國七年八月落成賜額,以僧睿見主之,即楊五郎之師也,中有五郎祠”。正殿仍是釋迦牟尼三世佛,左邊的偏殿供楊五郎塑像,“聞即楊五郎之肉身。像旁有五郎所用鐵棍,重八十一斤”(干隆《欽定清涼山志》卷11),兩旁有楊家將故事的連環(huán)圖畫。寺廟所在的山溝叫五郎溝,廟外有高臺叫“五郎臺”。傳說中楊業(yè)父子被困金沙灘后,楊五郎目睹父親撞死在李陵碑,兄弟或是死于亂箭之下,或是被奸佞暗害,或是被俘于番幫,于是看破紅塵,到五臺山出家為僧。

  六郎城有兩處,皆在雁北代縣境內,相傳是楊六郎鎮(zhèn)守代州及雁門關的屯兵之所。一處在白草口鄉(xiāng)北口西坡上。城址東西長193米,南北寬297米,城高6米,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有人在遺址內發(fā)現(xiàn)過宋代銅錢。另一處在胡峪鄉(xiāng)盆窯村東。規(guī)模與白草口鄉(xiāng)的六郎城基本相同。此處發(fā)現(xiàn)較晚,上世紀五十年代才為世人所知。

  七郎墳在代縣城東約二十公里的東留屬村的東南一公里處,為一座黑石砌成的墓丘,墓前有一碑亭,碑上鐫有“宋贈武勇將軍延興楊公神墓”一行大字。楊延興又叫楊延嗣,即傳說中的楊七郎。據(jù)當?shù)貍髡f,楊業(yè)在兩狼山被圍后,派楊延嗣去主帥潘美處搬取救兵。哪知潘美此時已投靠番邦,一心要置楊業(yè)父子于死地。但又怕延嗣武藝高強擒拿不下,于是在酒中下了麻藥,趁延嗣昏迷之中將其捆住,然后亂箭射死。潘美害死延嗣后,為了毀尸滅跡,將延嗣人頭割下扔進滹沱河中。哪知河水頓時倒流,將延嗣人頭一直送到代州附近的東流屬村的河灘上。當?shù)匕傩毡阍诖酥艘蛔呃蓧灐?ldquo;潘楊訟”后,楊家一門得以旌表,代州地方官又在七郎墳前建一碑亭,刻碑紀念。

熱門標簽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 開心冬夏令營微信公眾號
    開心冬夏令營微信公眾號
  • 微信小程序二維碼
    開心夏令營小程序二維碼
  • 開心夏令營顧問掃碼咨詢
    開心夏令營顧問掃碼咨詢

熱門主題

  • 滑雪冬令營
  • 軍事冬令營
  • 體育冬令營
  • 心智冬令營
  • 游學拓展冬令營
  • 英語冬令營
  • 青少年軍事

    青少年軍事

  • 巨人學校

    巨人學校

  • 北京酷學酷玩

    北京酷學酷玩

  • 上海121

    上海121

  • 世紀明德

    世紀明德

  • 青少年軍事
  • 巨人學校
  • 北京酷學酷玩
  • 上海121
  • 世紀明德
掃碼微信小程序
領取更多優(yōu)惠券,
報名方便更快捷!

常見問題

關注微信公眾號
報名更優(yōu)惠
在線咨詢
微信咨詢方便
Copyright @ 2003-2025 www.weisite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北京金榜世紀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0042815號-10

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