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來源于詢問,問題是一切的源泉,
小學生冬令營指出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的第一特征就是“它始于實踐及理論的問題”。愛因斯坦也強調:“發(fā)現問題和系統(tǒng)闡述問題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解答可能僅僅是數學或實驗技能問題,而提出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考慮老問題,則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想像。”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才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問題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和源泉。
不能激發(fā)孩子問題意識的輔導方式跟孩子沒有問題意識一樣弊病嚴重,很多孩子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孩子小學低年級回答問題時,還踴躍積極,到小學高年級則逐漸稀疏,到了初中,孩子主動回答問題的次數更是寥若晨星。高中孩子還有舉手的嗎?沒有了。他們已經沒有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欲望了。這是為什么?其一,我們的孩子在回答錯誤或提出荒謬的問題時,常常會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或嘲笑,面對不斷的批評和嘲笑,孩子們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日益降低;其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知道家長的所有問題都是有標準答案的,提問僅僅是一個手段,漸漸地,孩子學會了消極聽課,等待家長自問自答。隨著這種態(tài)度的發(fā)展,孩子的問題意識也在日益淡化。孩子們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充滿著好奇和求知欲走進課堂,帶著滿腹的“死知識”“毫無疑問”地走出課堂。家長“解惑”了,孩子沒有“惑”了,專家們把我們所進行的這種教育稱為“去問題教育”。而這種“去問題教育”正是造成我國教育水平低下、孩子思維能力欠缺的原因之一。
從上文中,希望家長們能夠明白孩子有問題追問你是一種好的現象,家長要認真去對待,幫助解決問題,
小學生冬令營指出目前中國孩子的問題意識日益淡化,家長必須立即行動起來,不僅要解惑,更要激惑,使孩子勇于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