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少兒學英語不重視閱讀,一個個孤立的單詞句型讓人飽受中式英語的折磨。所以,當閱讀走進我們的生活,大家發(fā)現(xiàn)通過閱讀可以讓孩子建立英文思維的時候,很多人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但是
少兒英語冬令營認為凡事物極必反。因為太想獲得這個英文思維,所以就出現(xiàn)了矯枉過正的問題。
興趣培養(yǎng)和內在動力的建立不是空泛的理論能解決的,必須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所以當我們同孩子一道學習的過程中,知識和興趣的關系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很多人覺得英語有用,所以特別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英語達人。其實是不是英語達人不重要,尤其是在兒童期,就算是你的英語比同齡孩子強,今后呢?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終身學習者。神童對于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并沒有那么重要,這一點已經被無數(shù)事實所證明。
曾經有人對于冬令營孩子們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英語上非常不解。他們問:你怎么能保證他每天肯花這么多時間呢?其實不用保證,興趣是最好的保證。如果你有孩子,就會知道,當他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不管是玩具還是運動還是動畫片還是故事書,都會非常癡迷,反反復復。所以對孩子來說,任何學習都不應該是苦役。孩子的天性就喜歡探究喜歡學習新鮮事物,如果我們的學習模式讓孩子生畏,甚至需要每天督促才肯去,那只能說這個模式是有問題的。一個有問題的模式是不會長久的。這一點,從我們目前在校學生普遍的厭學情緒就能看得出來。
如何讓孩子不厭學?掌握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所在學科本身的規(guī)律最重要。拿英語來說,聽力是有層次的。聽力辨音靠足夠量的吸收,聽力辨音能力強了之后聽覺記憶能力有了,就可以不依賴于理解把所聽到的內容復述出來。而聽力理解,則需要和語境結合。所以說,當我們要求孩子能夠裸聽的時候,是要聽力理解能力有比較高的水平的。這也就可以解釋很多媽媽的疑問: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愛聽書的音頻呢?為什么聽兒歌可以?原因就在于兒歌有旋律,不依賴于理解。故事的音頻如果不能理解,那是完全沒有任何趣味的。
明白了這一點,回到我們剛剛所說的繪本精讀課的內容。如果我們上來就全英文的講繪本,孩子不理解,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他的興趣從何而來?沒有興趣的課程,對孩子是不是苦役?英語=苦役,這樣的模式對孩子今后的學習會有怎樣的影響?
英語啟蒙初期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排斥。也許有人說了,為什么我們上別的課孩子不排斥呢?比如有的課用一些高技術手段吸引孩子,有的課一堂課教會N個單詞,孩子都挺喜歡的。沒錯,孩子的興趣可以被暫時的新奇所吸引,容量小的課程,讓孩子覺得簡單,也可以減少畏懼。但是,這些模式是不是能保持孩子長久的興趣?尤其是這種模式本身是不是能引導我們走上語言學習的正軌?很多孩子經過了幾年的學習,最后一看,聽聽不懂、讀讀不出來,孤立的幾個單詞對掌握這種語言本身意義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