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教育能讓孩子成為幸福的人?全國青少年冬令營老師表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30年后,成為什么樣的人?有錢?有房?有車?有工作?未來30年,你知道他們將面臨怎樣的職業(yè)世界?
對于70、80后來說,進名校、入外企、做公務員,不管出身如何,通過個人拼搏,總有機會踏上父輩們期待的那種——中產(chǎn)階級生活軌跡。
而我們的孩子,他們面臨的環(huán)境和競爭,會遠遠超出我們這代人的經(jīng)驗可以理解的范疇。
未來是一個高度關聯(lián)、無孔不入的智能世界。
以往依靠智商和經(jīng)驗的工作崗位,早晚會被計算機和機器人替代;
無限存儲和3D設備,已經(jīng)走進家庭;
想搜索一下要通過技術克服人類語言之間的障礙,需要多少年,才發(fā)現(xiàn)今年已經(jīng)誕生了可以實時翻譯的手機工具.……
教育的英文單詞Education是蘇格拉底發(fā)明的,是三個詞根的拼寫,前面那個“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導,“tion”是名詞,本意是引導出來。所謂的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nèi)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

全國青少年冬令營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1956年,一個美國黑人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區(qū)里面的白人學校被拒絕。因為當時白人學校和黑人學校,是不能混合的。
她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憤而起訴。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國聯(lián)邦大法院,6位大法官坐到一起討論,把黑人和白人隔離開來,到底是否違背了美國的憲法。
這也是心理學第一次作為測量學科被引證。
通過實驗看到,當把白人和黑人隔開來之后,雖然孩子只有4歲,依然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白人比黑人好。
于是大法官們做了一個定論,這也是美國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這個法案的執(zhí)筆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闡明了教育的觀點:
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孩子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的學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