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秋,是過去農(nóng)村中秋幾天孩子們的一種娛樂游戲。這里的“摸”有“偷”的意思,到別人家地里去“偷”;“秋”即秋天的果實。“摸秋”或分亨別人家果實,自娛自樂;或成全別人家宿愿,偷秋送子。清代詩人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中記載:“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歸,為宜男兆,名曰摸秋。”近代名家沈從文對摸秋賦詩:“此夜此時千萬家,不知多少人摸爪”。丁玲對摸秋評說:“土家人的習俗真像沌真而又可口的燒酒,未飲先醉。”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人一般在八月十五前把自家成熟的果實提前摘回家,預備過中秋或應備村里舉行各種慶?;顒?。或感神靈恩賜,或祈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自家秋收采摘之后,總還有“漏網(wǎng)之魚”,這就成了孩子們肆無忌憚的“獨食”了。平時那家園里少了什么,第二天清早就會聽到那家婆婆或媳婦在園里罵園。那罵是非常厲害,罵得偷者心知肚明,罵得蒙冤莫名其妙。但中秋臨近,如果園里有誰家丟了東西,丟失者不但不罵還沾沾自喜——我家的東西長得好,有人偷,別有求,“童子的手,越摸越有”,丟失什么,來年什么就發(fā)旺。孩子們的“摸秋”讓他們有一種心里期盼:摸到“蔥”說明自己念書聰明,摸到“蒜”說明自己長大會算賬,摸到“青果”說明自己將來清白……摸秋還有更深一層意義,那就是過去農(nóng)村醫(yī)術落后,相信迷信。一些孩子深感身邊幾多年接回家的新媳婦沒有懷上孩子的苦楚,想通過此活動來寄托他們一種善良之心,就在此之前偷得南爪、棗子等。更有甚者把這些東西和其它物件做成男娃娃的形狀,敲鑼打鼓送到需要的人家,預祝“送男孩,早得子。”需要的人家非常樂意接受,并預備好花生瓜子豆、糕點煙酒茶來款待他們。公公把接收的娃娃叫老伴放置在新媳婦房里的床上,讓兒子和媳婦抱住睡上一夜,第二天當一家人的主食。還真別說,有的這么一鬧,第二年還真有懷上了抱上男孩的。此活動產(chǎn)生于有娛樂的孩子主動聯(lián)系想要送子的人家,也有盼子心切的人家上門要求孩子們的送子活動,有此兩個供求因素,此習就這樣年年流行。
這種流行還有幾個出處。相傳在很久以前,有這樣一個姓田的酋長,生了九個女兒,唯獨缺個兒子,夫妻倆思子心切,經(jīng)常祈禱神靈求送子娘娘送子。鄰居見他急盼之心決意戲弄于他。中秋之夜,賞月完畢,乘酒興在瓜棚里偷了一個南瓜,貼上紙條,上面寫道:“偷個南瓜,送子到家。來年喜酒,莫忘鄰家!”掛上紅綢悄悄送到他家。田酋長發(fā)現(xiàn)后,甚喜,第二年果然生了一個男孩,從此中秋又定為“摸秋”夜。因為時至秋中,瓜熟蒂落,正是收獲季節(jié),預兆豐收之意。再就是相傳,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現(xiàn)了一支農(nóng)民起義軍。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有幾位戰(zhàn)士饑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饑。此事被主帥發(fā)覺,等天明了便準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后,紛紛向主帥求情。為開脫戰(zhàn)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zhàn)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中秋節(jié),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摸秋,舊時漢族歲時習俗,流行于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此各有各的形式和特色。本人認為更有特色的還算我們宿松。宿松現(xiàn)有七、八十的老人還可津津道來,他們自身經(jīng)歷過,親眼看到過。
一群孩子七八個人,由一人為頭,訪到誰家沒生男孩或多年沒有生孩子的人家,說好中秋為你家摸秋送子,經(jīng)得同意。在那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思想統(tǒng)治下,誰家公婆不愿破費?誰家丈夫不下本?誰家媳婦不苦盼?特別是新媳婦,這樣做了,她們就像祥林嫂捐了門檻。一說即合,各司其職。
孩子頭接受了任務,就分配任務。“你負責采一個大西瓜,要圓。”、“你負責采一個大南瓜(變瓜),要長,瓜柄留著。”、“你負責采兩條長絲爪(莽爪),花蒂要保留。”、“你負責采兩條黃瓜”“你負責四個扁豆角,三粒紅棗”、“你負責一個大紅辣椒,十幾粒葫蘆仔”、“你負責紅肚兜一件,還有兩個茄子”。任務分配完畢后,白天他們開始行動,一般他們都是以放?;蜃较s為由頭,各人為完成各人任務搞實地采點,晚上就可順藤“摸秋”了。如果第一夜沒有完成,采點到的被主人家摘了,第二天為頭的孩子綜合意見,互換任務或能者多勞,總之要集齊所需之物。
物件集成,那就是做娃娃了。做娃娃要有一定的藝術構思和審美能力。大西瓜做頭,兩扁豆角做耳朵,再兩扁豆角做眼腔中間用紅棗填心做眼珠。紅辣椒做鼻子那是最形象不過,嘴用小刀雕刻成櫻桃形,牙齒用葫蘆仔嵌入,就這娃娃的頭出來了。頭與南瓜相接就成了娃身。娃身再用絲瓜配上手,花蒂就是天然手指,肚臍再用另一粒紅棗安上,兩條黃瓜做腿,安上兩茄子是腳,再南瓜的柄修整一下,活靈活現(xiàn)娃娃的小雞雞就出來了。大家一言我一語,一個完整的男嬰就呈現(xiàn)在眼前,再系上紅肚兜,高潮就來了,他們七嘴八舌也各自分亨著各人“摸秋”的經(jīng)歷。
娃娃做成了,也就是八月中秋的晚上,那就是送子了。如果此活動要搞得哄聲大,孩子們會央請各自大人一起參加,敲鑼打鼓送到承諾的人家。承諾的人家早作好了接娃的準備,編炮迎接,花生、桂園、瓜子、煙酒茶的款待,熱鬧無比。此一般是孩子頭用小被裹著娃娃恭恭敬敬送到男主人手,并說:“觀音托我送子來!”男主人小心翼翼接過,口里回答:“我接娘娘送子歸!”男主人說完轉交女主人,女主人喜得忘了形,連說:“阿彌托佛!我兒來了!我肉來了!”抱入新媳婦房中安放。男主人再就招待客人,就這樣一整套的“摸秋”活動基本完成。
人們的希冀是美好的,這樣的中秋真喜氣。摸秋,正反映出當時沒有文化的文化,尋找娛樂的娛樂,相互祝福的祝福的現(xiàn)實。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安徽古老茶俗,給客人倒茶不倒?jié)M
閱讀下一篇:安徽阜陽民俗文化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
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