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于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國內(nèi)外都很流行,已經(jīng)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標識。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diào)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diào)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公元1840年前后,盛行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F(xiàn)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兩百年歷史。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wǎng)絡用詞,意思同“驚懼”。
京劇臉譜起源于生活。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輪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面部肌肉的紋理與人物的年齡、生理、經(jīng)歷、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系,所以京劇臉譜的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jù),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說的人的臉色,曬得漆黑、嚇得煞白、臊得通紅、病得焦黃等,既是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精神狀態(tài)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現(xiàn),又是確定臉譜色彩、線條、紋樣與圖案的基礎。臉譜雖然來源于生活,但又是實際生活的放大、夸張。演義小說和說唱藝術對歷史人物的夸張、形象的描寫,也是京劇臉譜的依據(jù)來源。如關羽的丹風眼、臥蠶眉,張飛的豹頭環(huán)眼,趙匡胤的面如重棗等,所有這些描寫,都被戲曲化妝吸取下來,在京劇舞臺上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突出。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北京的說親習俗
閱讀下一篇:北京的一個名特色產(chǎn)品內(nèi)畫壺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
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