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曾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寫出同名小說《琉森》。托爾斯泰之后,主張個人意志的哲學家尼采、法國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美國的馬克·吐溫等人也相繼漫游琉森。法國作家雨果也多次到過琉森,他住過的房子至今完好地保存在羅伊斯河北岸。
他曾吟詠:“琉森幽雅、靜謐,碧水輕輕地拍著河岸,柔水在我的腳下流淌……”大仲馬則稱琉森為“世界最美的蚌殼中的明珠”。很多音樂家在此激發(fā)了靈感,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名篇。貝多芬的《月光曲》,據(jù)說就是受了詩人雷爾斯塔布的評論影響:第一樂章使人想起“猶如在瑞士琉森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船兒一樣”。
沿湖有一條路叫“理查德·瓦格納路”,是為紀念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修建的。瓦格納酷愛琉森,1859年在此完成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歌劇,后又創(chuàng)作了《齊格弗里特》田園交響曲,他的傳世之作《紐倫堡的詩人》和《諸神的黃昏》也都是在這里完成的。我想像著當年的瓦格納,應(yīng)該就是這樣一邊在湖邊悠閑地散步,一邊構(gòu)思著悠揚的樂曲,盡管他夸張地說,“琉森的溫柔使我把音樂都忘了。”現(xiàn)在,他的別墅已改作博物館,供人參觀。他們的故事使琉森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