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紀念堂 為紀念美國第十六屆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而建。林肯對黑奴解放作出了偉大的功勛,他在1865年4月14日被刺身亡。紀念堂于1914年破土動工,完成于1922年。
它是一座仿古希臘巴特農(nóng)神廟式的古典建筑,東西長118英尺,南北寬188英尺,高80英尺,36根古樸的白色大理石圓柱支撐著紀念堂。紀念堂正中是一座高19英尺的林肯坐像,塑像的左首墻壁上鐫刻著林肯在第二次就任總統(tǒng)時的演說辭,背后的石壁上刻著五行大字:“在這座殿堂內(nèi),正如在人民的心中,為了人民,他拯救了聯(lián)邦。對于亞伯拉罕·林肯的紀念永遠長存!
白宮 白宮,北接拉斐特廣場,南鄰愛麗普斯公園,與高聳的華盛頓紀念碑相望,是一座白色的二層樓房。
白宮從前并不是白色的,也不稱白宮,而被稱作“總統(tǒng)大廈”、“總統(tǒng)之宮”。1792年始建時是一棟灰色的沙石建筑。從1800年起,它是美國總統(tǒng)在任期內(nèi)辦公并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在1812年發(fā)生的第二次美英戰(zhàn)爭中,英國軍隊入侵華盛頓。1814年8月24日英軍焚毀了這座建筑物,只留下了一付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復時為了掩飾火燒過的痕跡,門羅總統(tǒng)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層白色的油漆。此后這棟總統(tǒng)官邸一直被稱為“白宮”。1901年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正式把它命名為“白宮”,后成為美國政府的代名詞。白宮是美國總統(tǒng)府所在地。
對人們來說白宮總是充滿了神秘感。根據(jù)白宮支出由全體納稅人擔負的原則,白宮的一部分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向全世界公民開放,因此成了游人觀光的熱點。
金門大橋 每當人們越過太平洋進入北美大陸的舊金山時,首先映人眼簾的便是一座飛架于海灣之上的巨型吊橋,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是1937年開通的,全長約2.7千米,橋兩端有兩座高達227米的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吊橋之一,被視為舊金山的象征。在淘金熱的時候,這座橋如同是通往金礦的一扇大門,因此被命名為“金門大橋”。
金門橋在橋梁建筑學上也是一個創(chuàng)舉。它只有兩大支柱,因此它不是利用橋墩支撐橋身,而是利用橋兩側(cè)的弧形吊帶產(chǎn)生的巨大拉力,把沉重的橋身高高吊起。金門橋的設(shè)計者是工程師史特勞斯。人們把他的銅像安放在橋畔,用以紀念他對美國做出的貢獻。大橋從動土到完工,共花了四年半的時間,超過3500萬美元的龐大費用,工程相當浩大。
如今,金門大橋是世界上無數(shù)橋梁中最繁忙的橋梁之一,每天都約有10萬輛汽車從橋上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