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節(jié) 二月二日,俗謂龍?zhí)ь^,原濟南府所屬區(qū)域,稱為青龍節(jié)或春龍節(jié)、龍頭節(jié)。山東別的區(qū)域多稱為二月二,梁山稱龍頭節(jié)。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節(jié),中唐時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在川陜之地盛行,時稱“挑菜節(jié)”、“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聯(lián)絡驚蟄增加了龍?zhí)ь^的內容,并逐步演變成以驅蟲災和祈豐盈習俗為主的節(jié)日。明清以來,山東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熏蟲、擊梁辟鼠、炒豆報捷等習俗活動,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見。
如今這天比較盛行的習俗是炒蝎豆。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聽說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鄆城等地稱作“炒蝎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必打。”蝎豆通常用黃豆炒制,有的蝎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蝎豆不只能夠辟蝎,還有人說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誰就能天保九如。如今除膠東部分區(qū)域外,別的各地的二月二都盛行此俗,不過在蝎豆以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蝎豆習俗的一個新發(fā)展。
二月二日的節(jié)日習俗,許多都與龍?zhí)ь^有關。鄆城等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來,這就叫作龍?zhí)ь^,聽說只有這樣,才干“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憂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龍起蟄。滕州等地這天蒸饃饃,名為“蒸龍蛋”;吃面條,名為“龍須面”。有的當地吃餅,名為“龍鱗餅”;吃菜團子,名為“龍蛋”。但也有的當地這天不吃面條、不喝小米飯,由于面條叫龍須,小米叫龍籽,吃了怕影響龍的健康。舊時多在龍?zhí)ь^這天理發(fā),小孩子這天入學謂占鰲頭,以圖吉祥。海陽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面缸里,祝愿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有些當地還有耍龍燈等娛樂活動,以應節(jié)序。
二月二的節(jié)日飲食,各地不盡相同。除上述的煎餅、面條、饃饃外,有的吃花糕,意味著步步登高。龍口等地則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塊這天吃。有的吃烙餅,鄆城等地認為烙餅可鋪囤底,蓋囤尖,防鼠防蛀,保證糧倉。棗莊、單縣的大家這天休息,改善生活,說:“二月二,不干活,坐下來,吃大饃。”
曩昔大家通常把春龍節(jié)作為年節(jié)系列的中止,從此中止各種娛樂活動,開端康復常業(yè)??富畹拈L工開端上工,謂之上工日;通常農家開端試犁。海陽等地習俗,扶犁人先拜犁具,并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豐盈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后牽牛到田間標志性地耕一耕。龍口的習俗是二月二日起農作,事前擇毋倉試犁。傳說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有些當地這天要祭土地神,大概也與春季出產本日開端有關。魯西北區(qū)域還有二月一日接太陽的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