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中大部分都是互相走動以表示祝賀,其余時(shí)間就都是娛樂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廟以及相連的西園(即豫園):“新年無事快逍遙,行過園中九曲橋。忽聽兒童齊拍手,誰家鷂子半天搖。”不過自近代租界辟設(shè)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場依舊那么具有魅力,也成了新年值得去的一個(gè)好地方,特別是那些住在洋場外的人:“城中人到洋場去,城外人爭入廟園。同時(shí)一般看樂意,大家相喻在無言”;又有出外看戲、聽書、喝茶的。 當(dāng)然,也有很多人都留在家中尋找自己的快樂,如邀親招友大筑“方城”,擊鼓彈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鮮衣樂歲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閉戶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聲即鼓聲。”
到正月初五日,為財(cái)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cái)神”、接“五路財(cái)神(取東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頭神”之舉。財(cái)神統(tǒng)“財(cái)”,人人有關(guān),尤商家開業(yè)為財(cái),故他們的慶祝最為起勁。上海早就是東南繁華的大商邑,商肆隨處可見,初五慶祝之特別鬧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財(cái)神多供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鯉魚者,諧音“利余”,特別受到歡迎。早在日前,街巷中來自農(nóng)村的鄉(xiāng)人,向各家兜賣新鮮鯉魚,鯉魚又被稱為“元寶魚”,故被稱為“送元寶。”
初五子時(shí),商家堂上正中掛起趙公元帥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極為豐盛。香燭燃起,光耀滿堂。接著在戶內(nèi)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闔城轟響,聲震百里。且連續(xù)不斷,其聲、勢之烈竟過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連不住聲,財(cái)神忙煞共爭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終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滿,正好合團(tuán)團(tuán)圓圓之意,是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tuán)圓、吉利之義。
上海小學(xué)生冬令營指出元宵之盛還在于“燈”,所以又名“燈節(jié)”。是日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日落后萬燈齊放,連片連城,紅光耀天。燈彩造型五花八門,有各色花燈,各種植物燈、動物燈、人物燈、故事燈等,滬地最常見的有兔子燈、元寶燈、走馬燈,最大、最精彩者為“龍燈”:龍身有首有尾,鱗片閃爍,共長9節(jié),下承以長柄,由舞龍者操持。又由專人持大珠般的“滾燈”,與龍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們共舞行于滬城的大街小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