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陽光快樂的孩子是一個能自主的孩子,他(她)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么如何培養(yǎng)一個心理陽光、樂觀的孩子呢?
中國121冬令營老師給父母們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強的建議。
訓練孩子獨處的能力
心理學家說,安全感不是依賴感,孩子需要熱情而穩(wěn)定的感情聯(lián)系,他也需要學會獨處,做自己喜歡的事。孩子獲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即便他看不見你,他心里也會知道你在那里,隨時可以為他提供幫助。
滿足孩子要有度
“能夠心情愉悅的另一個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兒童精神病科醫(yī)生托馬斯博士告訴我們,“只有當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即能獲得某種東西并不取決于他的欲望,而是取決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內(nèi)心的充實快樂。”
孩子越早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或者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強。因此,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
正確的做法是,對正當要求要適當拖延一些,對無理要求要拒絕。
孩子發(fā)火的時候冷處理
孩子發(fā)火,第一個辦法是轉移注意力,就想辦法讓他去自己的房間發(fā)火。沒有了觀眾,他自己慢慢地就會安靜下來。
說“不”的策略:不要干巴巴地說不,要給孩子解釋為什么不行。即便孩子聽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對他的耐心和尊重;家長之間要意見一致,不能一個說行,一個說不;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時可以給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正視孩子的缺點
如果孩子和別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因外形自卑,或者性格與行為很偏激,家長一定不要否認這些事實,而是應積極和他討論,尋找解決辦法,或者接受現(xiàn)實。在這方面,去找專家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小孩子一般會把專家(比如醫(yī)生)的話當回事。
批評,對事不對人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比如,孩子弄壞了媽媽的首飾,這樣說是對的:
“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沒權利玩的東西,就會發(fā)生這樣糟糕事。”
這樣說是錯的:“你太壞了,你怎么能弄壞我的首飾呢?你成心不讓媽媽戴了!”
第一句明確告訴了孩子,他的錯誤在于他“動了不該動的東西”,并沒否定孩子的人品。
第二句話則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喪,打擊了他作好孩子的自信心。

放手讓他做
讓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將來他會更積極主動地做事。
不要過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說話,替孩子做決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這件事,也許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不要說的話:“你不行,這事你做不了!”讓孩子“嘗新”。
有時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僅僅因為“他沒做過”。
如果事情不是危險的,就放手讓孩子嘗試。
讓孩子敞開心扉
與人溝通是種能力,把心里的想法說出來更是一種能力,14歲的男孩子,需要父親正確的引導,
積極的及時的說出自己心里的話,會避免做出一些陰暗的事情,不及時控制、避免,他會更可怕的延續(xù)下去。
快樂是一種能力,讓他能看到生活中好的,積極的一面,多說積極的話。
在孩子8歲前,如果沒有一個陽光快樂正確的母親,那么這個孩子會在12歲將她母親的影子浮現(xiàn)在自己身上。
所以,此時,一定不能認為孩子只是孩子,是善變的,更不要認為長大了會好的,
其實陰暗已經(jīng)嚴重的出現(xiàn)在這個家庭里,如若沒有制止與引導,長大只會更加嚴重。
強調(diào)所得到的東西,懂得愛
親情友情,感官享受,強化這些“獲得”,讓他在享受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
強化他的認識:我擁有很多,我現(xiàn)有的東西很珍貴。
必須讓他知道這些親人們對他的好,不是應該的,不是必須的,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欠誰的,給他的愛,是大人們的負責任,他必須懂得感恩。
必須懂得尊重他人
中國121冬令營老師表示不管父母是什么身份,不管周圍的人是什么身份,必須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沒有身份區(qū)別。
也許是爸爸的朋友,也許是媽媽的同事,也許是爸爸的司機,也許是學校門口的看守員等等,
這些和他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對他的給予,他必須心存感激。
尋找,積累,強化那些美好的積極的事物,是給孩子生活的最甜蜜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