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仙鶴”屬于大道具類民間舞蹈,舞者頭上套仙鶴形道具,作模擬仙鶴各種舞姿,現在僅存于杭州富陽市場口鎮(zhèn)。場口位在富陽西南方,是三國時期吳帝孫權故里,也是歷史上富陽著名四大工業(yè)商埠之一。世居場口鎮(zhèn)的徐姓宗族,一直相傳著“跳仙鶴”故事和舞蹈: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徐世楹考中進士,乘船赴四川上任途中,遭遇暴雨,船身顛簸,情勢危急。忽然就飛來一只大鳥,停在船桅頂上,遂使大船轉危為安。抵達四川后,徐世楹畫出大鳥圖形,稱之“仙鶴”,供奉堂上。后回場口建造“官房廳”,逢年過節(jié),掛畫于中堂,令子孫拜祭。至于供奉畫像何時演變成舞蹈,則無從考證。
“跳仙鶴”動作有行進、洗毛、展翅、鞠躬等,主要在各家住宅堂前表演。每年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八,每天在810面彩旗的簇擁下,先到場口龍?zhí)稄R朝神,然后走村串戶,以討彩頭。各家迎仙鶴也有一定之規(guī),男主人須先行在大門口燃放爆竹以示歡迎,并為仙鶴披上紅布。接入堂前,向仙鶴作揖,以示恭敬。仙鶴舞畢,男主人送至大門口,再作揖送行。1955年在省文化部門的幫助編排下,場口“跳仙鶴”曾與吳興縣的“蚌殼舞”組合成“鶴蚌舞”,并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自此,跳仙鶴在內容上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此后的傳承,也因此有了改變。跳仙鶴是乾隆年間開始流傳在富陽市場口鎮(zhèn)一帶的民間舞蹈,跳仙鶴創(chuàng)始人徐世楹為清乾隆元年十一科進士。
“跳仙鶴”以梅花鑼鼓伴奏,由鞭鼓(單皮鼓)、大鑼、小鑼、大鈸、水镲和二支梅花(嗩吶)共七人組成。舞時以《普天樂》曲牌為主,在街坊里弄行進時由鑼鼓隊自便,一般采用《二月》、《將軍令》、《梅花三弄》等民間曲牌。“跳仙鶴”的服裝、道具別具一格,道具的制作過程,先做主體骨架,再做翅膀,鶴頭用香梓木雕刻,鶴身底部沿邊扎上宗麻編成的排蘇。服裝要求:舞鶴者因未露自身,服裝以輕便型的運動服裝為主,伴樂者則以統(tǒng)一色調的民俗服裝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