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會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上海中學生軍事冬令營指出如果批評的方法不當,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反而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堅持動口不動手。批評的本意,是對事物發(fā)表意見,工具自然是嘴和筆。批評時對孩子動手動腳,當屬懲罰的范疇而越出了批評的界限。舉上周那位署名“果果媽”的教育為例:她對孩子“沒跟我說一聲,就獨自跟一群小朋友跑到樓下玩了”這一“錯誤”,她“找到兒子后兇了他一頓”是批評;“回家后更是重重地打了他三下屁股”,就是懲罰了。體罰在家庭教育中原則上是禁止的。
2、不必逢事都批評?,F(xiàn)在的家長教養(yǎng)心理太過緊張,杞人憂天式的批評相當多見,果果媽也有這種味道。孩子的天性喜歡合群,但獨生子女又沒有同伴,能自己下樓找人玩,表明這孩子膽大、活潑,事情本身談不上“錯”。硬要說他錯,只是沒和媽媽說一聲,那么只要帶回家時提醒一下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提醒后要教給他一些去外面玩要當心的“本領(lǐng)”。
3、多用肯定式的批評法。很多孩子雖犯了錯,但錯中還有閃光點。如果果果媽找到孩子后,先肯定:“不錯啊,會自己找伙伴玩了”,再批評他:“不過,沒跟我說一聲可不對。以后記住,出去要告訴媽媽一聲”,效果會更好。因為肯定式的批評法保護了孩子某些正當想法或做法,情緒不受破壞,更能接納你的教誨。
4、盡量在孩子犯錯時進行一次性糾正。孩子所犯錯誤,一般具有無意性、淺表性、混合性等特點。家長批評,提倡抓苗頭、抓初犯,盡量一次到位,這樣改正比較容易。初始糾正不力,以后再糾正難度會增大。
5、上海121軍事冬令營提出絕對不要在自己情緒糟糕時或孩子情緒低落時實施批評,否則批評的用語和聲調(diào)容易失控。批評過后要有溝通,告訴孩子你為什么要批評他。不少家長咬定孩子是”知錯不改“,對之“屢教不改”懷恨不已,批評不斷升級。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家長認識到的,孩子不一定認識到。“知恥而后勇”的哲理,對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并不適用。家長告訴他們批評的理由,指出錯在何處、分析為什么會錯,提供改正的具體途徑,便于孩子換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評實效。家長錯批了孩子,要勇于道歉。
閱讀上一篇:寒假上海軍事冬令營教你抓住孩子教育的最佳時期
閱讀下一篇:中國121軍事冬令營全面激發(fā)孩子潛能
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