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館不僅僅是一個賣酒喝酒的商店。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朋友見面聊天、同事談工作、商人談生意的地方。很多酒館提供便宜的住宿,特別是在鄉(xiāng)村地區(qū)。在一些偏遠的社區(qū)酒館更是經(jīng)常扮演著雙重角色,例如可以做教堂或者郵局。“酒館”(pub)這個詞誕生于維多利亞時期,英文里,酒館就是“公共房屋”的簡稱。大概2000多年前,是羅馬人在英國開設(shè)了第一間酒館。
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侵略者們進進出出,偶爾定居下來。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喝酒的熱愛,特別是度數(shù)較高的大麥啤酒,由大麥、麥芽、水和酵母混合釀造而成;浇痰钠占安]有減少英國人對大麥酒的熱愛,而且教堂也接受了包括飲酒在內(nèi)的許多異教習(xí)慣。
后來去英國各地教堂的朝圣者造成了修道院伙食和住宿資源的緊張。于是一種滿足所有人住宿的新型設(shè)施建立了,這種設(shè)施就是后來眾人皆知的小旅館。早期的小旅館由修道士經(jīng)營,給旅行者們提供住宿、食物和啤酒。直到今天許多古老的小旅館依然熱情款待那些旅行者們。所有小旅館里最有名的可能要數(shù)倫敦南華克區(qū)(southwark)的tabard。就是在這里,1388年,喬叟開始了他的《坎特伯雷故事》:“在南華克的tabard酒館里,我已經(jīng)準備好了朝圣之行,開始前往坎特伯雷……”
伊麗莎白一世時期(1558-1603),英格蘭開始通過探險和軍事擴張向世界炫耀自己。人口的增長和經(jīng)濟的改變,使新的城鎮(zhèn)不斷建立和擴張。律師、銀行家、作家和公務(wù)員們,這些從事特定專業(yè)的人開始活躍在城市社會里,小旅館逐漸演變成小酒館。舒適的環(huán)境,巨大的爐火,客人們聚集在此活躍地交談,抽著煙管,喝著麥芽酒,成為許多現(xiàn)代酒吧的標準形象。
倫敦以它的酒館而著稱。十七世紀,文人本·瓊森(ben jonson),薩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和薩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都是酒館文化的重要支持者,而且很多人宣稱他們就是贊助商。詹姆斯·鮑斯韋爾(james boswell)在薩繆爾·約翰遜的傳記里引用了薩繆爾·約翰遜著名的話,現(xiàn)在很多酒館里都可以看到!跋壬鷤,人類有那么多發(fā)明,但是沒有什么比一個好的小酒館或者旅館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快樂!
冬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