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冬令營小編了解到廣州分布著我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壯族就是其中一個,壯族人有自己獨特的崇拜物,同時幾乎每個農(nóng)歷月份都有喜慶或紀念性的節(jié)日。其中也有一些與漢族相同的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及過冬至等。不過,盡管這些節(jié)日很相同,但慶?;蛘呒o念的儀式卻有所差異。
正月初一至十五,春節(jié)里壯族喜歡唱“年晚歌”與男女分組“坐歌堂”的習俗。各村寨還流行“裝古事”,以村寨為單位,男女老少總動員,分別裝扮成古代英雄、歷史人物等,入夜時提各式花燈,有字燈、禽鳥、魚、蝶等形象的燈式,中間穿插舞獅,敲鑼打鼓到鄰村外垌獻演游訪。“古事隊”多達到百余人,領頭燈標明有某某村寨,由村中輩分最高、被認為是“好命”的人來撐舉。
二月二,壯族稱為“開耕節(jié)”。表示農(nóng)事活動的開始,家家戶戶做大湯糍,預兆豐年。過節(jié)時不能邀外客吃飯、住宿,新嫁女兒要回娘家取生產(chǎn)工具和種子,也不留宿。
三月三,壯族一部分人在這天拜山祭祖。過去集體掃墓后,以房姓分豬肉,現(xiàn)在改為各家各戶自掃祖墓。
四月八,俗呼“?;收Q”,古稱“龍華會”,是壯族的大節(jié),宴親會友,甚力熱鬧,并以泡浸出水的黃基子或楓葉蒸炊黃、黑二色糯米飯,用嫩竹葉之類包裹。分別喂黃牛、水牛、在牛欄門上插柳條或袖、楓樹的青枝,讓耕牛休息一天。有些村寨吃糯米飯時,不用筷子,將飯捏成團,用手抓著吃。家中如有身體孱弱的小孩,則令其手抓色飯,身披蓑衣,頭戴竹笠。在牛欄里吃飯,以示讓小孩象牛那樣粗食、快長和健壯。
六月六,嘗新節(jié)。壯話呼“拜元那”,原意是割新禾拜田頭神,亦是壯族的大節(jié),要蒸二、三斤重的糯米棕米慶賀。
七月七,乞巧節(jié)。壯族姑娘要入河沐浴。傳說當口天上銀河的仙水流到人間,洗后,姑娘心身更健美。同時亦裝回仙水制醋,稱人“七月香”。
七月十四,占稱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這一大力壯族婦女走娘家的日子,每逢節(jié)日,必攜帶雞、鴨禮品歸家探親。
九月九,重陽節(jié),壯族不象漢族爬山登高,而是搞“送火神”活動。這天下午,壯族村寨每家一人到田頭或河灘用新竹、禾稈扎一間小屋,屋內(nèi)供放紙錢、炮仗以祭火神。入夜,每家一人,各持一把火同去燒草屋,紙炮和竹節(jié)爆破聲、風火聲以及人們“鳴吆”的呼叫聲響成一片,意在送走火神,祈求避免房屋火災。待小草屋燒完后便不再點火,要摸黑回家,以表示火神已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