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戰(zhàn)亂年代,有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淪為乞丐(杭州俗稱叫花子)。杭州冬令營小編了解到叫花雞的故事:一天,有一個叫花子弄到一只雞,可又缺鍋少灶。饑餓難忍之際,他便仿效烤紅薯方法,用爛泥將雞涂包起來,放在石塊壘成“灶”上拾點干柴煨烤,過了一會兒,泥干雞熟,他隨手拿起又放在地上,雞毛脫落,頓時香氣四溢。叫花子美美地飽餐一頓。后來,這種泥烤的技法傳入菜館、酒樓,廚師們后來又不斷改進,在煨烤泥巴中加入紹酒,將雞包上西湖荷葉烤制,使荷葉的清香和母雞的鮮香融為一體。于是歷年延流傳下來,“叫化童雞”的名聲遠揚。
相傳在明末清初時期,江蘇常熟的虞山一帶有個叫化子,平時到處行乞,討要一些殘菜剩飯聊以充饑,有時一天難以討到一碗剩飯,只得忍饑挨餓。 這一天,他運氣很不錯,除要到一些充饑的飯菜外,還遇到了一位好心腸的老太太,送給他一只老母雞,他高興得手舞足蹈。但他是個叫化子,除了手中的破碗,別無所有,怎樣才能把這只雞做熟呢?他想了好久,也沒有想出個好辦法來。突然,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就近找了一戶人家,向主人借了一把刀,將雞宰殺,除去內(nèi)臟,到山上挖了些黃泥涂于雞的表面,取來枯樹枝葉點起火,將包好的雞放在火堆中燒燜,待泥燒干,他估計雞也熟了,就用棍子敲去泥殼,雞毛也隨泥脫落,頓時香氣四溢,叫化子十分驚喜,遂抱起雞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正當(dāng)叫化子吃得起勁時,明朝大學(xué)士錢牧齋散步路過此處,聞到雞的香味,并老遠看到叫化子吃雞的情景,便差人前往打聽叫化子是如何做出這樣美味雞的。差人打聽了一番,并取了一小塊雞肉給錢牧齋,錢牧齋品嘗后,覺得味道確實很不平常。
回到家中,他令家廚按叫化子所說的方法制作,并在雞肚子里加進肉丁、火腿、蝦仁及香料等各種調(diào)味品,用荷葉包著,涂上黃泥,在火中烘烤,并取名“叫化子雞”。有一天,江南名妓柳如是來到錢家,錢以叫化雞款待,并問柳如是:“虞山風(fēng)味如何?”柳說:“味道好極了”,并說,“寧食終身虞山雞,不吃一日松江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