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令營介紹典故:王致和臭豆腐的“出世”是偶然的。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安徽仙源縣去京趕考的舉人王致和因沒考中,困居在當時的安徽會館。王幼年曾在父親開設(shè)的豆腐作坊學(xué)過一些手藝,為 了維持生計,繼續(xù)攻讀,以求下科發(fā)跡,他就在會館附近租了幾間房子,每日磨上幾斗豆子做成豆腐沿街叫賣。有一次,豆腐作得多了,沒有賣完,又時值夏季,如沒及時處理就會發(fā)霉變質(zhì)。他苦思對策,突然想起家鄉(xiāng)用豆腐作腐乳的方法。從未做過腐乳的王致和靈機一動, 尋得一個壇子,把剩下的豆腐切成一小塊,一層層地碼好,用鹽腌起來。以后他一心攻讀,漸漸忘了此事。到秋風送爽時節(jié),王致和又開始重操舊業(yè),這時才想起以前那壇腌制的豆腐。他急忙打開壇蓋,一股臭氣撲鼻迎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但一嘗,卻滋味鮮美。送給鄰居品嘗,眾人稱贊不已。于是,一傳十,十傳百,“王致和”臭豆腐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王致和考場失意,屢試不中,臭豆腐的生意卻變得日漸興隆,遂棄學(xué)經(jīng)商,在前門外延壽寺街購置一所鋪面房,開了“王致和南醬園”。至清朝末年,許多太太也競相食用,甚至將臭豆腐列 為“御膳”小菜之一。因臭豆腐的名稱聽起來不雅,于是皇上賜一名叫“青方”。王致和南醬園門前的三塊立匾繪制了彩色龍頭,象征著“大內(nèi)上用”。臭豆腐一經(jīng)“上用”,頓時身價百倍,生意蒸蒸日上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guān)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
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