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彩瓷由五彩和粉彩發(fā)展而來。使用新彩顏料,在瓷胎上彩繪,入爐烘燒后,重金描畫一道,再入爐二次燒成。沿用民間傳統(tǒng)的瓜果花鳥圖案,并仿照織錦圖案,以金色作錦地,行話稱“織金”,多為線描與平涂相結合,花紋布滿器體,絢采華麗,輝煌奪目。品種以盤、碗等日用瓷為主,陳設瓷次之,以出口為大宗。創(chuàng)自清代中葉,當時將景德鎮(zhèn)所燒白瓷運至廣州,雇工匠設廠加工彩繪,開爐烘燒,制成彩瓷出口。
現(xiàn)在廣彩的花色品種已增加到茶具等五百多個,除“織金人物”、“九龍圖”、“萬字斗雞”等傳統(tǒng)產(chǎn)品外,還生產(chǎn)了“黑地白菊茶具”、“羊城小景瓶”等新產(chǎn)品。 廣彩的特色是絢麗多彩、富麗堂皇。在用色上,有濃有淡,它能結合我國繪工筆畫的特色,繪出陰陽明暗,正向反側的效果,給人留下熱烈而清新的感覺。廣彩還采用織金開斗方的畫法,是繼承明代錦灰堆畫法的一種表現(xiàn)。錦灰堆法也稱規(guī)矩花,它的淵源是唐人所繪的星、宿、神形及歷代帝王圖的服飾錦地的畫法。 廣彩的用色,以西紅(玫瑰紅)、大綠、礬紅色為主,兼以黃、藍、粉紅、粉泵等色,色彩較為鮮艷。金色在廣彩中是少不了的,民國初期前則用乳金(純金)著色,以后則采用液體金,金色較為光亮。
廣彩瓷器的器型品種相當豐富,有各型花瓶、魚缸、盒子、瓷版、茶杯、茶壺、碟子、碗類等中式器物,還有各種西式餐具、茶具、咖啡具等。同一類的產(chǎn)品有多種造型,就瓷碟而言,有橢圓形、花籃、菊花口、六角、八角、四方和圓形等。 彩繪的題材也很廣泛,有取材于仕女、將相、八仙圖、群仙圖、云龍、龍鳳、走獸、嶺南花果、蟲魚飛鳥等傳統(tǒng)題材,也有取材于時代和社會風貌。如按明清的服飾來繪人物,稱明裝或清裝;有的取題于中國畫的寫法,有的畫面描繪西洋人物和景物。還
有一種號頭(商標)器皿,如文物商店收藏的一個碟,壁為縷空邊彩甲胄紋,中央繪一只張起雙翅的飛鷹,兩爪分別緊握清代的牙邊三角龍紋旗和美國星條旗。廣東省博物館藏的清裝人物(盤口瓶)是雍正年間的產(chǎn)品。還有一件醬胎印花杯(扁瓶),是乾隆年間的器物,其器型和裝飾紋樣是屬西洋格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