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孩子的自信心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率: 發(fā)布: 2012-9-25
孩子天性活潑,對外界事物有著天然的好奇心。
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設法保護引導孩子的好奇心。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也是需要智慧的。一味從正面說教,效果往往不佳,而要根據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征,耍點小技巧,其收效往往會好的多。
激活孩子的好奇心,方法應該是多樣的。這里不妨借用一種“禁果效應”。“禁果效應”的心理學依據是,那些無法知曉的神秘事物,往往比能接觸到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也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心理訴求。我們平常所說的“吊胃口”其實就是因為人們對信息的完整傳達存有強烈的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的缺失在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反而會對被遮蔽的信息產生了強烈的召喚。
那么,利用這種效應,是可以很好地激活孩子的好奇心的。
相傳蘇洵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幼時都非常頑皮,貪圖玩樂,不思學習。作為父親的蘇洵經常教育他們,然而這種正面的說服教育收效甚微。當然了,蘇洵也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而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入手,積極引導其入門?纯此唧w是怎么做的。
每當孩子們打鬧時,蘇洵就故意躲在旮旯里讀書,聚精會神,神采飛揚。當孩子們圍過來時,他立即把所讀之書藏起來。兩個小家伙發(fā)現了父親的這個怪現象,以為父親瞞著他們看什么好書,便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讀一番。漸漸地,他們也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當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并駕齊驅,被世人稱為“三蘇”,同列為“唐宋八大家”時,因素固然很多,但與父親蘇洵早期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還是有關聯的。
孩子的好奇心被激活以后,學習就不再是被動的事情了,而是主動的快樂的,F在的家長對孩子要求是嚴的,說教的也是夠多的。如果讓孩子反感甚至逆反了,那么一切收效都蕩然無存了。
孩子有孩子的重點,他們的心智成長是有過程的,并不完全吻合于我們成人的思維特征。于是,對孩子教育作為家長切不可以自己的所謂認識來要求孩子,還自以為是科學合理的。研究孩子認知心理,才能有效引導孩子、教育孩子。
再來看一位名人例子。
王羲之一生共育有七個兒子。作為大書法家的王羲之,總想自己的孩子也能在這方面有所成就,而前六子盡管他竭盡全力、精心培養(yǎng),但書法水平都不理想。于是他總結教訓,改變教法。
對七子王獻之,父親來了個“欲擒故縱”。每每寫字,王羲之故意不讓獻之進書房。小家伙好奇的不行,就在書房樓上的地板上挖了個洞,偷偷往下看,見父親筆走龍蛇、出神入化,頓生羨慕。久而久之,小家伙對書法產生了濃厚興趣。王羲之見時機已到,便開始教他。而在教授時也不再像對前六子那樣竭盡全力,而采用啟發(fā)點撥的方式,很多道理讓獻之自己去觀察,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思考。結果小兒子王獻之書藝與日俱進,與父親并稱“二王”而齊名天下。
應該講,王羲之的前幾個兒子都是有遺傳天賦的,也有著家庭良好的書法環(huán)境,可能就是王羲之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老子憑著高超的技藝教他們,就一定能讓他們成才的,殊不知,不懂孩子的心理,沒有正確的引導,光靠外在的壓力與指示,是不行的。
只有激活孩子的好奇心,變外在的壓迫為內在的驅動,讓孩子自己找到愿意做的樂趣,從而主動去做,自然境界就是不一樣的。
王羲之的自省,也給我們家長上了生動的一課。不要憑自己的認識教育孩子,而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因勢利導。
上一篇:常見的一些反義詞詞組
下一篇:怎樣解決孩子的記憶力問題